商业化写作
商业化写作
商业化写作,也可以称作职业化写作、时尚化写作、流行化写作或者后现代式写作。与传统文学相区别,写作以读者为本位,充分考虑作品的畅销因素和作品推出后的商业效果,在保证文学性的前提下,审美层面相对平面化和通俗化,可以批量生产,具有较大的信息量、前卫性和资源整合性的一种后现代主义写作方式。商业化写作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在的写作观念和写作姿态上的商业化。就是写作的商业化。另一方面创作方式和外在操作流程价值实现的商业化。它是文化工业的产物,体现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写作思维。其终极目的不是追逐金钱,非简单为为金钱而写作。
商业化写作的立足点应该是‘考虑商业效果’的写作,而商业效果间接的指标就是读者消费效应。在此基础上,写作者的观念和姿态必须是颠覆以往的经典写作的厚积薄发型和精神塑造型。这是一种纯粹以消遣、娱乐、调剂人生为准则的‘快乐化’写作。20世纪80年代,文学家们提出了“用作品塑造民族灵魂”的口号。置身于这个全球化进程加剧、电脑网络兴起、媒体多样化、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的消费时代,“商业化写作”成为选择!21世纪是一个电脑与互联网无处不在、信息和知识被资本化、全球化进程加剧的社会。
商业化写作,其生活来源或者主要收入来自于稿费而非其他。商业写作者必须以读者为本位,其写作必须充分考虑作品卖点、出版社的兴趣、读者的喜好,甚至写作之外的事情(如个人包装、媒体宣传、图书营销等等)。商业化文学,对信息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作品中包含的信息必须高于其受众的知识面。商业化文学常常是可以批量生产的。传统文学从构思,到文学语言,再到作品内涵上,常常是不可复制的。作者们在完成一部作品后,如果由其本人或者他人再创作续集,一般来说续集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学作者不可能太多产的原因。商业化文学则对作者的写作速度有较高要求。作者的写作必须紧跟读者的欣赏趣味,最好超前于读者。速度的前提是质量必须在一定的水平线之上。商业化文学作品重视打造作品的品牌,它常常附带着周边产品的生产,或者具有产生周边产品的潜力。商业化写作者或者他的合作者必须拥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写作者或者其合作者必须善于调动各种媒体的资源(互联网、电视、报纸、刊物等等),为其产品进行宣传,或者派生出系列产品。
商业化写作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中国却是新生事物(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一方面,每天每刻都产生着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要从大量的信息里快速高效地找到有用的信息,非常困难。是历史进步的双刃剑效应,无法改变它,只能够去适应它。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和语言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中外自然科学大师、文学艺术大师的创作性活动证明,创作的秘密之一就是依靠形象化思维化繁为简。作为商业化写作来说,有一套有效的形象思维模式,能够最有效的创造出精彩的故事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