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寺

大同禅房寺【历史沿革】
禅房寺位于大同城西 30 公里处的丈人峰下。山因有禅房寺故又称禅房山,更因有砖塔一座也有叫它为塔儿山的。该寺不甚宏伟,但却幽雅而严整。据推断禅房寺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 742 — 756 年)。《大同县志 ? 艺文》选录郭辑五《晴眺塔山》诗曰:“塔建丈人峰,千寻耸笔锋。上方时响铎,下界不闻钟。古刹留唐碣,苍苔护汉松。新晴凭仰止,窈窕翠微浓。”诗人以清新质朴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禅房寺的胜景画卷。诗题后注:“禅房寺建于天宝年间。”唐以后禅房寺曾多次进行了修葺和扩建,亦曾多次毁于天灾人祸,现今寺院内的残垣断壁便是见证。
禅房寺始建于唐,据明《大同府志》记载:禅房寺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唐大宝年间建。禅房寺塔建于辽代,据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在府西南六十里,上有寺塔,皆创自辽。清代只留禅房寺塔。据清道光《大同县志》则说,山阳有禅房寺,今已圮废。现由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管理。
【基本状况】
禅房寺现以没有木构建筑和山门,仅存石券窑房而已。其布局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左右廊房,院中设腰墙一道,中辟小门,后院正面三间为殿,左右各三间为配殿。由此可见,当年的前院为僧人住宿禅房,而后院为参禅、诵经打座之所。
禅房寺塔在大同城西南二十五公里处的丈人峰上。塔高约 20 米。因属于山下禅房寺的一部分,所以称禅房寺塔。据《大同府志》记载:“七峰山这月窟岭,一峰壁立,士人名丈人峰,上有石浮图佛寺,辽建。禅房寺塔为六角七级,实心砖石结构,塔基为须弥座,全部是用规整的长方石料砌成,石条间不用泥灰粘合,而是用小木榫铺垫。基座最上一层石料,雕有莲瓣,再上一层是束腰。束腰的每块石头上都雕有莲花、牡丹、童子以及其他植物图案等,八个角上各雕有勇猛威武的力士,像是承托着整个塔身的重量,额坊上各边上都镌刻有一佛二菩萨的浮雕一幅,再向上有莲珠束腰两层,并雕有莲瓣。塔座以上,是砖砌的仿木结构塔身,塔身每一层的各个侧面,都是正面设有假门,其他各面设有四棂假窗,初看起来逼真无疑,其实是虚设的雕饰,虚设的门窗以上,是雕刻细腻的普柏枋。每一侧面是一铺作的斗拱,角上出 45 度的斜拱,这些都是磨砖雕刻的镶嵌,斗拱承托着椽头,出檐瓦垅。
禅房寺塔的塔身造型美观,稳健大方,形若石柱,它高高耸立在丈人峰顶之上,衬在青嶂叠翠和缥渺的云烟之中,更显得挺拔秀美,气势壮观。
武安禅房寺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馆陶乡禅房村戏,海拔高度1090米。据调查,该寺坐北朝南,南北长54米,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现存有钟楼、鼓楼、中殿、后殿等建筑,原前殿合东西配殿于20世纪40年代失修坍塌。钟、鼓楼于中轴线左右两侧,为楼阁式硬山卷棚顶建筑,南北长3.83米,东西宽3.53米,高5米,底层前置青石台阶,青石券门,无外檐,顶为檀板木材,二层硬山卷棚顶,布瓦花脊四架梁,前后各开一窗,内侧各开一长方形门。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殿位于中轴线,为寺内主体建筑,单檐琉璃瓦剪边悬山顶建筑,面宽三间11.79米,进深二间8.53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高8米,青石台阶,宝莲柱础,明间前后板门,次间坎墙直棂窗,后金柱为通天柱,五踩斗拱,后廊为双步廊,殿内柱和瓜柱均用隔架斗拱,梁头均为卷云,用料不甚规整。
后殿位于中轴线后端,布瓦顶悬山式单檐,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1.94米,南北宽10.95米,建筑面积130.7平方米,高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