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竹

筋竹街
我住的地方离镇中心只有1公里远,很近的,步行十分钟就可以到了。我家就是在筋竹东边的一个山口旁,324国道从这个山口穿过,黄陵及横垌方面的人去赶圩都要经过我家门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候的筋竹还是很落后的,街上的交易方式很落后,起赶圩的人都是背着或挑着一些东西,着些东西可能是农产品,可能是一些原始的原料。赶圩的人把这些东西拿到街上卖掉,换取货币,再用货币购买日常用品,这种交易方式是典型的落后地区的集贸方式。这种情况下,镇中心便成为一个镇行政区的经济信息中心,因此,我曾认为中国政府是据此把镇级作为最低层行政单位的。因为一般镇会有一个市集,市集供人们交易使用,包括信息交流,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体系。
筋竹街的主体大概都在一条街上,这条街筋竹人没有给她起名,人们常说的筋竹街大概是指这条街了。筋竹街主体街东与324国道相接在佛子梗的小坡顶,西至石井,整条街的前身是324国道的三级公路,改324国道为二级公路的时候,公路 当局设计公路不从市集经过,以免市集人流多是阻碍交通,或以免交通事故。之后镇政府大搞开发筋竹街,并顺理成章地把旧公路改作街道。主体街长约一千余米,有几条小街在这条主体街 叉出,诸如人称的老细街,文化路,旧街,农民街等小街道,这些小街长约三四百米不等。老细街是九十年代初政府开发的新节,老细街连接主体街与324国道,并与一条新镇政府大门延伸出来的街 道十字交叉,形成整个筋竹街唯一的十字路口,所以一般人又把老细街及十字路口周边称为十字街。建文化街的时候我还没有出世,相信这条街形成于七,八十年代,之所以称为文化街,是因为筋竹的两座中学及中心小学都在这条街旁边。文化路也算是筋竹交通要道,通往中围、义水方向。我小的时候文化路是最繁荣的街道,街边有供销社的大楼(商场)和供销酒家等大商店,可能正巧当时有一任镇中共书记把镇街发展向中围方向发展的原因,此街被定为筋竹主体街来发展。旧街大概建于解放初期,相信早在解放后不久这段时间里,旧街曾是筋竹最繁荣的地方,以此街两边表露出的大革命时代的气息便可得知。旧街也曾是筋竹的主体街,两旁有政府的各大机关部门,与此街连接的有瓦罗巷和沙街。沙街是筋竹现存的最古老的街道,街道狭窄,街两边的建筑很有江南古城的风格,从此街走过,从两旁旧铺面窜出来的冷清清的空气,额让人心惊寒颤。瓦罗巷是许多 老人非常喜欢逛的地方,现还有很多算命先生在此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