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粒细胞

【粒细胞介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无颗粒的白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大部分的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分类】粒细胞——细胞质中有特殊染色颗粒,根据颗粒对染料选择性的不同可分为:

嗜中性粒细胞:简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约占全部白细胞的53%左右,呈圆形,胞质淡红色,内含有多量的紫红色微粒(不易看清)。胞核随细胞成熟的程度而不同,幼稚型的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老龄的有8-9叶或更多。

嗜酸性粒细胞(拉丁学名:Eosinophil):细胞质内含深红色大型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其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很少,约占0.6%,大小与嗜酸性颗粒细胞基本相同。胞质内含有大的蓝紫色颗粒,胞核也分叶。

参考值:

男性 0(0.10)-0.7×109/L

女性 0(0.10)-0.65×109/L。

【生物学变异】妇女绝经约升高8%。4-10岁儿童(农村环境)夜间较白天约高45%。

昼夜律中午比早晨约低20%。用力可降低约40%。高海拔约低48%。妊娠约降低25%。

【药物影响】1.增加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的药物有:眠尔通(偶尔)、苯妥英钠(偶尔)、吩噻嗪、氯奋乃静、丙咪嗪、甲基多巴、氨苯喋啶、链激酶、碘化钾、碘化物、氯碘丙脲、碘胺药、碘胺二甲基异恶唑、磺胺甲异恶唑、二甲氧苯青霉素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I、ш、IV、红霉素、新生霉素、卡那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可能)、四环素、氯霉素、紫霉素、利福平、氨基水杨酸、青霉胺(伴皮疹)、氟化物、金(一时性)、去郁敏。异烟肼可引起过敏现象。别嘌呤醇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泮地黄中毒时可有过敏反应。仅1%病倒对呋喃啶发生过敏反应。竹桃霉素引起过敏性胆汁郁积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青霉素的过敏反应致嗜酸性粒细胞增至20%,1%的病人应用先锋霉素II可增至10%,卷须霉素可增至35%,砷剂一般增加至10%-20%个别病例增至50%。苯茚二酮仅报道一例用药15天后发生过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应用链霉素的一半病例发生造血的反应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2.减少注射肾上腺素的直接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氢化考的松和糖皮质激素则通过对肾上腺的直接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考的松和促皮质素为正常的生理反应,正常人注射促皮质素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减少80%-90%。

消炎痛和普鲁卡因酰胺可出现一时性减少。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亦减少。用烟酸后2小时嗜酸性粒细胞减少60%,24小时后则增加。用烟酰胺4小时后显著减少。

【病理学变异】1.升高

见于变态反应疾病[哮喘、荨麻疹、支气管肺曲霉病、过敏(嗜酸性粒细胞达8%-29%)、湿疹]、某些药物反应(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阿片等)、寄生虫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Voisins综合征、皮肤病、恶性血液病和新生物疾患(结节病、何杰金氏病、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肝癌、卵巢癌、髓样白血病)、射线、苯、猩红热早期(嗜酸性粒细胞8%-20%)、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内膜炎和心肌病。

甲状腺机能低下;尿中出现乳糖、葡萄糖、半乳糖或戊糖的糖尿病;慢性鼻窦炎;流感;肾病综合症;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着色性荨麻疹;何杰金氏病;结核;天花;粘液性水肿;应激(外伤、电休克、发烧);急性感染和光照均易见嗜碱性粒细胞的升高;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则明显升高。

2.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疟疾急性期、糖尿病酸中毒、肾上肾功能亢进,Surrenales和应激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一般与变态反应(如:哮喘、荨麻疹)和寄生虫的感染有关。一些皮肤病如湿疹和血液病也可以引起,与传染病也有关,总之单纯一个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不能诊断疾病。]

3.参考值:0(0.005)-0.3×109/L

【生物学变异】⒈升高吸烟、昼夜律晚间、妊娠、月经期。

⒉降低昼夜律的早晨。绝经期、排卵、黄体期可降低约3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