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谷克多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让·谷克多

让·谷克多 Jean Cocteau

更多译名:

尚·考克多

男,生于1889年7月5日,法国

逝世于1963年10月11日

星座: 巨蟹座

简介:法国导演,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史中,几乎每个领域都绕不开这位身形瘦高、举止优雅的法国人的影子。在诗歌,他的处女作出手就获得一片好评。在绘画,他的线描和构图虽时能看到毕加索的影响,却也自成风格。在舞蹈,他是最早与Diaghilev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的先锋艺术家。在戏剧,他创作的《可怖的父母》等作品,以及改编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系列,是至今仍时常上演的剧目。他甚至还可以算是一位音乐家。在电影,他和Bresson是对新浪潮一代最为关键的法国导演,甚至是直接促使Jacques Rivette走上电影道路的人。另外,他还是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和赞助人,是他一手发现和扶持了可谓20世纪最惊世骇俗的文学怪才的让·热内,并设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他被当时评论界誉为才子!1954年,谷克多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担任3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名誉会长。现在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地电影宫中就有“让·谷克多大厅”以示对这位多才多艺的电影前辈的追念。

生卒:1889年7月5日Jean Maurice Eugène Cocteau生于迈松拉菲特(Maisons-Lafitte, Yvelines, ?le-de-France, France)出生于一个略有艺术气氛的中产阶级家庭;

1963年10月11日音心脏病卒于米伊拉福雷(Milly-la-Forêt, Essonne, France)。

作品年表:早年:诗人、小说、剧作

中学后与几位子爵组织文学音乐团体。

1908年,通过一次公开的诗歌朗诵,他开始了他的艺术旅程。从此,他成了巴黎艺术沙龙里的常客。

1909年发表《阿拉丁的神灯》以来,在文坛十分活跃。出版诗集、小说、评论、戏剧以及大量颂歌,被当时评论界誉为才子。

一战期间,写出了一部先锋芭蕾舞剧《Parade》(1917),该剧使用了毕加索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萨堤(Satie)的音乐以及阿波利奈尔的剧情简介,备受争议的《Parade》使得谷克多在巴黎先锋派圈子里有了一定程度的名气。

1920年,他为Milhaud的音乐编排了现场音乐会。

同年,他对十七岁的Raymond Radiguet产生了强烈的感情。Radiguet很快地就写出了后来十分著名的小说《Le Diable au corps》。在Radiguet的刺激下,谷克多进入了创作的第一个高产期。仅是1922年,他就完成了大量的诗作,1923年,刚刚20岁的Radiguet死于风寒。在失去Radiguet之后,死亡与再生也成了谷克多关于诗人在两个世界中旅行的关键象征。

1924至1929年期间,谷克多写出了舞台剧《Orphée》(这也是他的伟大诗作之一,作为斯特拉文斯基清唱剧《Oedipus Rex》的剧本)、自传体小说《Le Livre blanc》(匿名出版,很明显是为了不引起她母亲对于他的同性恋倾向的恐惧)、独幕剧《La Voix humaine》以及最有名的《Enfants terribles》(于疗养院戒毒时三周内写成,后来由Jean-Pierre Melville拍成电影)。

拍电影

20年代,实验电影运动盛行,他因与雷内·克莱尔(René Clair)等电影界人士来往,对电影感兴趣。并于1925年尝试拍摄了短片。

1930年,41岁的Cocteau拍摄了《诗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此片为贵族资助拍摄的消遣作品,最初想拍动画片,但谷克多提议以现场动作替代绘制动作,这部电影被认为是一座先锋电影的里程碑。影片分成很多片断,有些连续,有些不连续。这部电影最著名的就是那个无名诗人穿越走廊,通过卧室门的钥匙孔窥视的情景。《诗人之血》的实验态度和多姿多彩的诗意震惊欧洲,曾在纽约连续上演两年。其后专心文学运动,并到处旅行。

1931-1945年,剧作、文学

先锋派变得更加政治化之后,他冷静地转向了法国文学机构,成为一名高产的专栏作家,写了一些典雅的舞台情节剧,比如《La Machine infernale》、《L’Aigle à deux têtes》和极为成功的《Les Parents terribles》。在这十多年的末尾,Cocteau已经成为著名剧作家。

40年代-50年代,重新转回电影

1940年伺机再拍影片。他写了一些电影剧本,以及为一些电影编写对白,包括为1945年Robert Bresson的电影《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编写对白;Roberto Rossellini的电影《爱》L'Amore也有Cocteau写的对白。他把这次回转解释为电影给他提供了探索他一贯喜爱的主题的新方法。然而,Cocteau更为实际的动机是,他那时的伴侣Jean Marais已经在舞台剧《可怕的父母》Les Parents terribles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极度渴望成为一个电影明星。

1946年《美女与野兽》La Belle et la bête, (与雷内克莱曼合导的动画片)获得当年德吕克奖。谷克多融合了神话叙事、视觉诗歌、电影技巧甚至他自己孩子般的写作风格,并且抵达了一种新的艺术层面。《诗人之血》的那种不连贯的、自觉的实验性被简单的改编和显著的视觉手段取而代之。谷克多的摄影和剪辑技巧以及他那高超的视觉想象也十分契合De Beaumont的叙述方法。例如,当美女第一次走过野兽城堡的大厅,影片切到烛光的特写。同时,谷克多使用倒放来加强野兽城堡的魔幻气氛。

1948年,《可怕的父母》Les Parents terribles, 根据他自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

1948年,《双头鹰》L'Aigle à deux têtes, 根据他自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

1950年Cocteau与Jean-Pierre Melville导演了《可怕的孩子们》Les Enfants terribles

1950年 Coriolan

1950年《奥尔菲》Orphée,似乎把谷克多所有的生命经验和创作天赋凝结在了一起。所以在随后的十年,他处于半退休状态,生活于他的声名中。他开始画画,写剧本,为一些建筑物做室内设计并继续他的新闻工作。1955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56年,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

1952年La Villa Santo-Sospir(短片)

1957年 8 X 8: A Chess Sonata in 8 Movements

1960 年《奥尔菲的遗嘱》LeTestament d'Orphée

1988年,西班牙大师阿莫多瓦的电影《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剧本来自Cocteau的遗著。

作为:剧作家

1988 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

1981奥伯瓦尔德的秘密

1960奥菲斯的遗嘱

1951 Corona negra, La

1950 可怕的孩子们

1950 Orpheus

1948 爱

1948 双头鹰之死

1948 可怕的父母

1946 美女与野兽

1945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1930 诗人之血

作为:演员

1960 奥菲斯的遗嘱

1950 可怕的孩子们

1950 Orpheus

1949 Désordre

1948 可怕的父母

1946 美女与野兽

1944 Malibran, La

1930 诗人之血

作为:导演

1960 奥菲斯的遗嘱

1950 Orpheus

1948 双头鹰之死

1948 可怕的父母

1946 美女与野兽

1930 诗人之血

作品特点:超现实:从他的影片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精神困扰所做的忏悔和持续不断的自我寻求。这些影片有很强烈的潜意识描写,具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诗意:事实上,谷克多更为认同的身份是诗人,他认为诗歌在艺术形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这个艺术上的多面手无论在从事何种创作的时候,都不自觉的展现着他独特的诗人气质。他作为诗人所独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意像”敏感的感受力使他的艺术作品充满梦幻的诗意。

神话: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是试图返回俄狄浦斯和奥尔弗斯这两个人物形象。随着生命历程的进展,他更多地把经典神话与他的个人神话混淆在一起:俄狄浦斯和奥尔弗斯被转换成现代人物,掺杂了他自己生活中许多人的性格特征。

死亡:对死亡的迷恋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谷克多作品中的死亡总是戏剧性的——自杀和毒杀相当普通——但它也是直接的、在场的,有一种可怕的真实。

奇幻(The Fantastic):在欧洲,整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大多数时候,幻想/荒诞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与低俗小说和大众娱乐联系在一起。Cocteau的幻想/荒诞与由歌德、柯勒律治、波德莱尔等引领的诗歌幻想的非叙事传统密切相关。Cocteau常常运用电影的技巧,直接追随十九世纪末由梅里爱开创的电影传统。谷克多认为,幻想必须根植于现实中,所以美女的姐妹们要晾着衣服,死亡天使骑着摩托车。

佳作赏析:《诗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

通过开头和结尾的呼应,将影片的整个事件规定为烟囱倒塌的一瞬间,而在更迭的梦幻影响的最后,是俯拍镜头中带竖琴的雕像,画外音将之指定为实现了的不朽。从而,这部影片在形式上归结为时间的扩展,在内容上,则是心灵与梦幻的自由,以及诗人(艺术家)以流血、死亡成就艺术永恒的献祭。

《奥尔非》Orphée

创作于1949年,由谷克多自己的舞台剧改编。这段时期,谷克多写作、拍摄了一系列相当精致的剧情片,而《奥尔菲》也是三部影片中唯一有着连贯剧情的一部。然而,影片最吸引人的仍不是这个改编了的神话故事,而依旧是“谷克多式”的形式和主题。那开着摩托车的地狱使者、典型夏奈尔美女的死神、通过车载收音机发送诗句的诡计,以及改进了的穿越镜子特技场景,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奥尔菲的遗嘱》LeTestament d'Orphée 1960

创作于1963年,是谷克多逝世的三年之前,整部影片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家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最后回顾和沉思,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遗嘱。他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自己,不是隐藏在一个虚构人物的背后,而是作为一个旅行者徘徊在由早期电影综合而成的风景中。谷克多常常“迷失”在他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比如,当他提及鸦片时,或者当他在摄影场时。在拍摄《美女与野兽》期间,他写道:“我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时间和空间都属于我,没有报纸、书信、电报,与外部世界毫无联系”。在《奥尔菲的遗嘱》里,谷克多这个人物真正地迷失在他自己的神话世界里。

生平:1889年,让·谷克多出生于一个略有艺术气氛的中产阶级家庭。从他的前半生看,他的兴趣主要不在电影而在戏剧。对于戏剧的热爱,培养了他的艺术气质。1908年,通过一次公开的诗歌朗诵,他开始了他的艺术旅程。从此,他成了巴黎艺术沙龙里的常客。1909年,他设法进入了迪亚吉列夫(Diaghilev)的俄国芭蕾舞的巴黎圈子,顺理成章地结识了当时许多一流的艺术家,包括普鲁斯特、纪德、斯特拉文斯基等。随后的几年,他出版了两本诗集,为迪亚吉列夫不成功的芭蕾舞编写剧本,并创办了一份短命的杂志。

一战期间,他因故免服兵役,虽然他与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朋友们一起做过救护工作,但他因此写出了一部先锋芭蕾舞剧《Parade》(1917),该剧使用了毕加索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萨堤(Satie)的音乐以及阿波利奈尔的剧情简介,阿波利奈尔使用了“超现实主义”一词。由于受到新闻界的嘲笑,舞剧很快停演。备受争议的《Parade》使得谷克多在巴黎先锋派圈子里有了一定程度的名气。他接触到作曲家六人组(Six' composers,Georges Auric, Louis Durey, Arthur Honegger, Darius Milhaud, Francis Poulenc ,Germaine Tailleferre)。1920年,他为Milhaud的音乐编排了现场音乐会。他也编辑出版了四期名为《Le Coq》的“轻松的反达达”(merrily anti-Dada)杂志。尽管如此,他还是偶尔出现在达达主义者的聚会上。

他从不讳言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曾发文批评同性恋憎恨者。同年,29岁的Cocteau 与15岁的小说家Raymond Radiguet彼此迷恋(15岁就被喻为“诗坛瑰宝”)。Radiguet很快地就写出了后来十分著名的小说《Le Diable au corps》。在Radiguet的刺激下,谷克多进入了创作的第一个高产期。仅是1922年,他就完成了大量的诗作,《安提戈涅》的改编以及两个短篇小说。他们为对方的魅力所俘获,相偕旅行,一起写作,那是他们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5年后, 刚刚20岁的Radiguet死于风寒。对谷克多来说,这不啻于地震。Cocteau痛不欲生,他说自己“心是空了”,几周之内,无法自创伤中复原的Cocteau就染上鸦片烟瘾……从此,沉迷上瘾在他后来的诗歌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谷克多而言,诗人就是一个信使,能够借助天赋离开通常的生活而进入另一个世界并带回他在那里发现的新奇事物。在失去Radiguet之后,死亡与再生也成了谷克多关于诗人在两个世界中旅行的关键象征。他将余生投入到了拍摄电影中。作品中的主人公常是一位孤独的、带着自恋(同性恋)倾向的男人,籍以追思早逝的爱人。更在于有影片本身创造了电影史上最令人心魂荡漾的一个非常兰波式的镜头:主角奥菲向镜子伸出绝望的手,镜子开始波动起来,湖水般波动起来,奥菲的身体也轻盈起来,穿过镜子,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画家毕卡索也在其中客串演出),他用一种超现实的美来表现男人的气质和容貌。幸好后来他遇见终生密友、演员让·马雷(Jean Marais)。

1924至1929年期间,谷克多写出了舞台剧《Orphée》(这也是他的伟大诗作之一,作为斯特拉文斯基清唱剧《Oedipus Rex》的剧本)、自传体小说《Le Livre blanc》(匿名出版,很明显是为了不引起她母亲对于他的同性恋倾向的恐惧)、独幕剧《La Voix humaine》以及最有名的《Enfants terribles》(于疗养院戒毒时三周内写成,后来由Jean-Pierre Melville拍成电影)。这些作品包含了谷克多世界的几个关键因素,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神话(Mythology)。从他的早期诗作看,他总是沉迷于经典神话。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是试图返回俄狄浦斯和奥尔弗斯这两个人物形象。随着生命历程的进展,他更多地把经典神话与他的个人神话混淆在一起:俄狄浦斯和奥尔弗斯被转换成现代人物,掺杂了他自己生活中许多人的性格特征。

情节剧(Melodrama)。谷克多成长于十九世纪末期法国情节剧氛围之中。他对于情节剧的喜好在追随俄罗斯芭蕾舞期间受到压制。当Radiguet死后,这种喜好重新显现,明显地表现在《可怕的孩子》这样的小说之中。此后,对于死亡的迷恋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谷克多作品中的死亡总是戏剧性的——自杀和毒杀相当普通——但它也是直接的、在场的,有一种可怕的真实。

奇幻(The Fantastic)。在欧洲,整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大多数时候,幻想/荒诞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与低俗小说和大众娱乐联系在一起。谷克多的幻想/荒诞与坡(Poe)和拉乌克拉夫特( Lovecraft)只有一点点联系,而与由歌德、柯勒律治、波德莱尔等引领的诗歌幻想的非叙事传统密切相关。浪漫主义诗人是来自神秘世界的信使,运用幻想是他们艺术旅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同时,谷克多也常常运用电影的技巧,直接追随十九世纪末由梅里埃开创的电影传统。

1929年,四十岁的谷克多制作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一个先锋沙龙的常客,Vicomte de Noailles,询问谷克多和作曲家George Auric是否有兴趣合作一部动画片。而谷克多提议以现场动作替代绘制动作。拍摄电影就像是为他的消遣主义(dilettantism)提供证据,其结果,却成就了一座先锋的里程碑。

《诗人之血》是谷克多最后的“富于争议”的作品。当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交往氛围逐渐沉落,先锋派变得更加政治化之后,他冷静地转向了法国文学机构,成为一名高产的专栏作家,写了一些典雅的舞台情节剧,比如《La Machine infernale》、《L'Aigle à deux têtes》和极为成功的《Les Parents terribles》。在这十多年的末尾,先锋鼓吹者谷克多已经成为著名剧作家谷克多。

接下来这十六年时间,谷克多并未开始导演另一部电影。他后来解释说:我让这些年在第一部电影和另一部之间悄然流逝,这表明我把它当作是一幅画或者一首诗——一幅画和一首诗是如此昂贵以至于我不可能想要制作更多。谷克多的言外之意是制作另一部电影对他来说并不是不恰当的。他是被他的电影引发的争论吓怕了吗?他本想拍摄另一部电影但发现难以筹措到资金?他觉得他已经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电影才华?或者他的兴趣仍然不在电影?由于缺乏明显的证据,所以只能加以推测。

1940年代,谷克多重新转回电影。他把这次回转解释为电影给他提供了探索他一贯喜爱的主题的新方法。作为一种能使对立情感显得和谐的媒介,电影允许他结合他那多种多样的艺术才能,结合文学、情节剧、绘画、设计和编剧技巧,造出一种新的语境(context)。然而,谷克多倾心的艺术规则驱使他掩盖另外的更为实际的动机。他那时的伴侣Jean Marais已经在舞台剧《Les Parents terribles》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极度渴望成为一个电影明星。由于Marais的影响,谷克多自己也很想引起注意。电影导演的角色允许他开发善于合作的天分,允许他纵容自己的社交才能,允许他在由艺术家构成的虚拟家庭里成为一个家长式的人物。

为了成为一个职业导演,谷克多还要学习很多东西。1943 年,他开始为一部名为《Le Baron fant?me》的B级电影编写对白。同一年,他接受了一个更加个人化的项目,改编自己的戏剧《L'?ternel retour》,这部电影让Marais第一次走上电影银幕。尽管不是由谷克多执导,但他对这部电影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它在战时的法国观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使得Marais成为了1940年代第一流的电影明星。1945年,谷克多被邀请为罗伯特·布勒松的电影《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编写对白。终于,在1946年,57岁的他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叙事电影《美女与野兽》(La Belle et la Bête)。

《奥尔菲》(Orphée)是谷克多的电影生涯里最伟大的成就,甚至是他全部创造力的发挥。这部基于1925年同名舞台剧的电影,可以说是他艺术历程的顶峰,他把他热爱的所有元素——神话、情节剧、幻想——最终整合到了一起。

当他1959年再度制作电影《奥尔菲斯的遗嘱》(Le Testament d'Orphée)时,他的职业生涯已经进入了尾声。他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自己,不是隐藏在一个虚构人物的背后,而是作为一个旅行者徘徊在由早期电影综合而成的风景中。谷克多常常“迷失”在他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比如,当他提及鸦片时,或者当他在摄影场时。在拍摄《美女与野兽》期间,他写道:“我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时间和空间都属于我,没有报纸、书信、电报,与外部世界毫无联系”。在《奥尔菲的遗嘱》里,谷克多这个人物真正地迷失在他自己的神话世界里。三年后,谷克多去世。此时正值“新浪潮”进入高潮阶段,他的名声开始慢慢减弱。然而正如他虚构的那些诗人一样,他的作品也经历着死亡与再生的循环。

纵观谷克多复杂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想象出的这些丰富影像,都能转换为许多不同的媒体。这正如他所深信,诗人不仅是一个写作者,也应该是一个能够通过任何想象方式创造神奇的人。而且,谷克多还自觉地(甚至可以说是固执地)进行一种执著于私人视野的电影的探索,这些都明显地影响了新浪潮的导演。

评价:除了“诗人”之外,他不承认画家、剧作家、导演等身份,他说,他只是个诗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