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鼓浪石
鼓浪石

鼓浪石

鼓浪屿,唐宋时称“圆沙洲”、“圆洲仔”,乃是因为小岛呈椭圆形,四周遍布沙滩,形象而称之。那时岛上巨石满坡,绿草丰茂,却渺无人烟,颇为荒凉。

宋代末年,对岸嵩屿的李姓渔民,因出海捕鱼遇风,就到圆沙洲上暂避风浪。日子一久,来此避风的渔民多了起来,形成“李厝澳”聚居区,即今“内厝澳”街区。厦门话“李”、“内”同音,“内厝澳”由“李厝澳”演变而来。

到了明代,圆沙洲上的居民越来越多,而且修了庙宇。人们发现小岛西南海滩上屹立着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冬冬声响,俨如击鼓,人们就称它“鼓浪石”,圆沙洲也从此正名为“鼓浪屿”了。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在小岛最高处的巨岩上写下“鼓浪洞天”四字,说明那时的鼓浪屿,已经是著名的旅游区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