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隆

①光武中兴名将刘隆乃光武中兴名将。明帝时图画功臣,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排列第十六。
人生履历
刘隆(公元?-57年),字元伯。东汉初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安众侯宗室。新莽末年,投奔更始,拜为骑都尉。后归附刘秀,封亢父侯,拜诛虏将军,讨平李宪。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守南郡太守。十三年,更封竟陵侯。十六年,以度田不实,免为庶人。十七年,随马援平叛交址二征,俘获征贰,封长平侯。不久,以骠骑将军代吴汉行大司马事。后封还印绶,以列侯奉朝请。三十年,定封慎侯,卒,谥靖侯。
传奇故事
刘隆作为汉刘宗室,在新莽末年天下大乱中,能够参加农民起义军,归附刘秀后,屡建战功,成为光武中兴功臣,这中间有许多传奇故事。
追至射犬归刘秀
刘隆出身于南阳安众侯宗室,西汉末年,王莽居摄中时,刘隆的父亲刘礼与安众侯刘崇曾起兵诛王莽,事泄,刘隆因年未满七岁,故得免于一死。等到少壮时,学于长安,更始拜他为骑都尉。请假归家,迎接妻子安置洛阳。闻知刘秀率兵在河内,他即追赶至射犬,归附刘秀,被刘秀拜为骑都尉。刘秀在河北独树一帜,与更始政权对立时,刘隆与冯异共拒更始将朱鲔、李轶等,李轶遂杀害了刘隆的妻子。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封亢父侯(亢父,县名,属东平国,故城在兖州任城县南)。
讨平李宪屯武当
李宪(公元?-30年),颍州许昌(今属河南)人。王莽末年,参与镇压王州公起义军,后据郡自守,称号天子,拥众十余万。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八月,刘隆拜诛虏将军,从马成进击李宪,九月,围李宪于舒(县名,治今在今安徽庐江县南)。至建武六年(公元30年)正月,攻下舒县,李宪逃走,被其军士帛意追杀。李宪平,刘隆受派遣率军屯田武当(今十堰市辖地)。
度田不实免官职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刘隆守南郡太守,岁余,上交将军印绶。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增邑,更封竟陵侯。是时,天下垦田多不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开始,光武帝“诏下州郡检核垦田亩及户口年纪”,并“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后汉书·光武帝纪》)。这就是所谓“度田”。王莽末年以来,天下大乱,户籍散乱,国家对全国耕地的数量以及各个家庭占有土地的状况、户口年纪变化等等,均无法掌握。为整顿国家的赋税制度,保证财政收入和徭役的调发,光武帝采取了度田的措施。然而,这个措施却遭到地方豪族地主激烈反抗。普通民众也加入对度田的反抗,当然,他们不是反对度田本身,而是反对地方官吏对他们的欺凌。这种欺凌又来自于地方官吏对豪族地主的庇护。“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后汉书·刘隆传》)。也就是说,“刺使太守多为诈巧,不务实核。苟以度田为名,聚人田中,并度庐屋落,聚人遮道啼呼。”(《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东观记》)。他们对朝廷权贵家乡的土地人口,却不敢过问。有一次,诸郡各遣使奏事,光武帝发现陈留地方官吏的文牍上写着:“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后汉书·刘隆传》)。光武帝不解其意,召来该官吏严加追问。该官吏不敢承认,说是在长寿街上听到后随便记下来的。光武帝不相信,正在大怒时,他的儿子刘扬(时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说:“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光武帝说:“即如此,何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刘扬解释说:“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光武帝令虎贲将对官吏再审问,果然如此!(《后汉书·刘隆传》)光武帝对此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能否对土地、户口如实地“检核”,实在是一个大问题。为了使“度田”这件事有一个较体面的收场,他下令严肃处置了一些度田不实的官吏。时任南郡太守的刘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后汉书·刘隆传》)。光武帝以刘隆是功臣,特免为庶人。
从征交址封大国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刘隆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进击交址、蛮夷征侧等,刘隆别率军于禁溪口破征侧(交址郡麊冷县有金溪穴,相传音讹,谓之“禁溪”,则征侧等所败处也。其地今在越南北境永富省白鹤县南。麊音麋,冷音零。),获其帅征贰(征侧之妹),斩首千余级,隆者二万余人。征交址,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唐李贤注:长平,县,属汝南郡。在今河南西华东北)。等到大司马吴汉薨,刘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定封慎侯谥靖侯
刘隆更封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后,奉法自守,视事八载,上交将军印绶,罢职,赐养牛,上樽酒十斛(《前书音义》曰:“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樽,稷米一斗为中樽,粟米一斗为下樽也。),以列侯奉朝请。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定封慎侯(唐李贤注:慎,县名,属汝南郡在今安徽颍上西北江口集)。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卒,谥曰靖侯。
功过评说
刘隆乃南阳安众侯宗室,归附刘秀亦在情理之中,他的功绩并不十分突出,据《后汉书·刘隆传》载,也主要是从平李宪,屯田武当,从马援征交址之功,吴汉死后,他以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似乎也不在于他的功劳和才干,而与他是汉宗室有关。他的明显过失就是他在任南郡太守时,度田不实,结果坐征下狱,免为庶人。历史上称道他的也只是在他行大司马事后,能够“奉法自守”。
古为今用
刘隆为今人提供的最大借鉴作用是应当“奉法自守”。他在任南郡太守时之所以被征下狱,仅以功臣、宗室才免于一死,特免为庶人,就是因为他不能“奉法”,不能按照光武帝的旨意“度田”,而是“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弄得“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后汉书·刘隆传》)。实在是罪莫大焉。这应当永远为当官者戒!
②汉殇帝刘隆(105年—106年),即汉殇帝。汉和帝次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106年在位)。谥号

孝殇皇帝。前任皇帝为和帝,后任皇帝为安帝。
和帝在世的时候,生了许多皇子,皇子大都夭折。和帝以为宦官、外戚在谋害他的儿子,便将剩余的皇子留在民间抚养。殇帝刘隆生于东汉和帝元兴年(105),为和帝与邓皇后少子。出生100多天,元兴二年(106年)一月汉和帝死后,按照传统,继承皇位应是和帝的长子刘胜。但刘胜有病,多年不愈。将刘隆迎回皇宫做皇帝,刘胜被封为平原王。
邓皇后也升称邓太后,临朝听政。
邓太后临朝听政之后,首先针对东汉的一些弊端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其一,对淫祀。其二,邓太后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教化为本,刑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元兴二年(106)五月,即下诏大赦天下,犯法禁锢者一律释放为平民,以“柔道”制天下。其三,东汉自开国至殇帝80多年的时间内,宫女入宫不绝如缕,以至宫女如云,造成了“内有怨女,外有旷夫”的局面,并且加重了汉廷的财政开支。邓太后自幼入宫,对此甚为了解,元年六月,一次诏免后庭宫人及羸弱老病即达五六百人。
邓太后除对一些弊端进行调整、革除外,还十分注意节俭与劝农。延平元年六月,诏令减损膳馐、帷帐、珍玩等耗物费工之物。此后,还下令郡国贡奉仅为原额的一半,御府、尚方、织室所负责的锦绣、冰纨、绮罗、金银、珠宝、玳瑁、雕镂等玩弄之物,一律不再继续造作,从而减省了巨大的财政开支。
但邓太后毕竟是外戚势力的总代表,在积极治国的同时,仍念念不忘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延平元年4月,她将哥哥邓骘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车骑将军,控制了拥有决策权的内朝机构。
八月,在邓太后发号施令之际,仅做了8个月皇帝的刘隆悄然离世。因夭折而亡,故谥“孝殇皇帝”,葬于康陵。
在位年号
延平(1) 106
八月(百日)皇帝
元兴元年(105)正月的一天夜里,东汉朝廷正在进行着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即位典礼。一个出生满100多天的婴儿被母亲抱着,坐上了龙椅帝位。这个小皇帝就是和帝的小儿子刘隆。
刘隆登基时候刚刚好出生满100天,是为汉殇帝,改元“延平”。朝政由外戚邓氏掌权。
可怜一个婴儿皇帝汉殇帝,只做了8个月的皇帝。当延平元年八月辛亥日,汉殇帝得了场大病就死在襁褓之中了。死后葬于康陵。
汉殇帝是中国帝王中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
谥号陵寝
刘隆谥曰“孝殇”,葬“康陵”
后人评价
殇世何早,平原弗克。--------《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