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首先,重纽是个音韵学名词。简单地讲,重纽就是三等韵的唇牙喉音里出现音韵地位完全相同的两组小韵,一类出现在三等的位置,一类出现在四等的位置。打开韵镜第四图支韵系、脂韵系和第二十五图第二十六图的宵韵系一看便知。例如支韵帮组:

帮 滂 并 明

A 陂 铍 皮 縻

B 卑 披 陴 弥

A组在三等,B组在四等,这两等互为重纽。从广韵上看不出来,必须结合韵图看。在当时,这两组小韵读音有别,但是随着语音发展,后代已经无别。

一些认识:

1)、所谓“纽”,就是《广韵》或“音韵学”对声母的别称。

2)、牙、喉、唇音指《广韵》牙音“见、溪、群、疑”,喉音“影、晓、匣、喻”,唇音“帮、滂、并、明”共十二个声纽。

3)、韵母“支、脂、祭、真、仙、宵、侵、盐”八个都只有三等韵字,而且因为存在所谓的“重纽”,特归为一个类,叫“三等寅类”。

4)、上述十二个声纽(也有说包括后出现的轻唇音有15/16个的)与下面八个韵母相拼(反切)时,反切上字同为一类,而下字却出现了两类,在入“等韵图”时,前一类放入三等的格子里,有坐位,后一类无格子(位子)可放,只好放在“四等”的格子里。因为本来应属“三等字”现在却归入为四等,故一是称放入四等韵格子里的“三等字”为:“假四等”,

二则称两类字为“重纽字”。

一些补充:

1。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主要是隋唐五代或以前)重纽现象表现也不尽相同。北大张渭毅前不久发的文章(《语言学论丛》26?)就谈到了。

2。历来认为重纽三四等区别在于:上古来源不同、中古介音不同、声母的不同等几种观点。台湾曾经对重纽问题开了一次专门的研讨会,后将论文结集出版(好像是《声韵论丛》第4?)。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