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

简介厦门岛也称鹭岛。厦门的主体--厦门岛面积约132.5平方公里,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 提起厦门,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着许多白鹭栖息,这个海岛亦形似一只美丽的白鹭,荡漾在闽南的碧波之上,于是就有了“鹭岛”、“鹭屿”、“鹭门”等名称;又因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岛上曾生长过一茎数穗的水稻,当地人以为这是一种祥瑞之兆,于是就叫这里为“嘉禾屿”;又因为这海岛之上“山无高下皆流水,树不秋冬尽放花”,万年无飞雪,四季花常开,故被游人称为“海上花园”。
地理交通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位于闽南九龙江口的厦门岛上,以前为一海岛,后来修建集美海堤和杏林海堤后,乃与大陆相连,成为一个半岛。现在火车、汽车、海轮、飞机均可直抵厦门市内,交通可谓十分方便。
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之一,可泊万吨船只。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历史自古以来,厦门就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要地,原属同安县。元、明时期为防倭寇侵扰,在此设立防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岛上筑城,名为厦门城,意取“大厦之门”,以显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清代设厦门厅,1933年设厦门市。
特产厦门附近鱼类资源丰富,盛产带鱼、鲳鱼、鱿鱼、鲨鱼、墨鱼、马鲛鱼、蛏子、海参、对虾、龙虾等,物产丰富。尤其是厦门文昌鱼,驰名中外,是著名的美味佳肴。此外,厦门出产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香菇肉酱罐头、花生酥、珠绣拖鞋等土特产品,无不受人喜爱。
厦门珠绣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装饰性工艺品。以新颖别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见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厦门珠绣产品有珠拖鞋、珠挂图,珠绣包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均采用闪亮夺目,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子和电光胶片,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针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全珠图案构图严谨、密不容针;半珠图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珠绣挂图《厦门海堤》、《南京长江大桥》、《龙凤戏珠》等,构图清新,设色柔和,景物逼真,层次分明,参加过全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选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珠绣拖鞋,绣工考究,样式大方,品种多样,穿着舒适。有的鞋面纯系玻璃珠子绣成,有的则在丝绒面上用彩珠绣成珍禽花卉等各色的图案,绚丽多彩,柔软舒适,尤其是夜间穿用,在灯光照射下,熠熠闪烁,光彩耀人。厦门珍珠拖鞋,以其设计新颖,造型别致工艺精细,风格独特,受到国内外客商好评。
漆线雕是厦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早在几百年前漆线雕像就驰誉中外,远销东南亚各国。漆线雕是以精细的漆线经特殊的制作方法缠绕出各种金碧辉煌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尤以民间传统题材,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等为多。过去,漆线雕大都只限于木本,漆篮和戏剧道具上。近年来,已发展到装饰在盘、瓶、炉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满目。目前,厦门工艺美术厂把漆线雕与陶瓷结合起来,创作、生产了线条陶瓷作品。如线条瓷塑《郑成功》,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选送到日本展出,获得好评。小件漆线雕工艺品用绫缎制成盒子包装,小巧玲珑,便于携带,是旅游纪念、馈赠亲友的佳品。
气候厦门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全年温差小,年均气温为20℃左右,十分宜人。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最热月7月份气曙平均只有28℃,加上此时降水较多,东南风盛行,故绝无炎热之感;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2℃左右,严冬寒冷之感似难以体验到。因此,厦门是一个气温适宜,四季常青的海滨旅游城市。
旅游景区厦门一带以花岗岩为主要岩石,故山体多呈浑圆形,山上多怪石奇岩,坡上多花草林木,降水丰沛,山中多流泉飞瀑,依山濒海,山海之主兼有。厦门风景绮丽,名胜古迹多不胜数,其中最具特色和著名折海滨风光点,要数南普陀寺、万石植物园、胡里山炮台、厦门古城遗址、鸿山、望高石、厦门大学等。

南普陀寺在厦门大学旁边,寺中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共奉一佛,位置在南方,故称“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后几经沧桑易名,现存为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寺庙背依五老峰,面濒大海,具山海之景,风水极佳。
南普陀寺殿宇宏伟。第一进天王殿中供弥勒佛坐像一尊,殿后有钟、鼓二楼。第二进大雄宝殿是二层攒角式建筑,内奉“三世尊佛”及千手千眼观音、释迦牟尼阿难等神像。第三座殿为大悲殿,为一座八角亭式建筑,重檐三层,高10多米。内奉四尊观音,掌中有眼,以示“法力无边”。
寺后还有藏经阁。南普陀寺周围还有许多题刻,其中有抗倭名将俞大猷的诗章和抗荷将军沈有容及由闽赴台的第一个学者陈第的石刻。
现在南普陀寺内有闽南佛学院,收纳出家弟子,万石古莲寺内还有闽南佛学院女众班,均为削发出家姊妹,也有一些带发修行的年轻尼姑。
万石植物园位于万石岩一带而得名。这里早为名胜风景游览区

,附近有闻名的厦门八大景之一“虎溪夜月”和小八景的“朝天笏”、“中岩玉笏”、“太平石笑”,景外景的“紫云得路”、“高读琴洞”等。50年代,建了一个库容15万立方米的万石岩水库。60年代初,辟为植物园,建有标本大楼、花展馆、茶室、仙人球培养场、荫生植物棚,拥有热带、亚热带的花草树木和各种植物品种4000多种。“松杉园”为园中之园,长年林木葱郁,不知秋冬。园内山水秀美,一年四季,花香鸟语,潺潺水流,令人留连忘返。
万石莲寺是狮山上的一大胜景。寺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朝。由于四周石块甚多,故得其名。殿之右侧,有一巨石凌空突兀,其下有深坑,石上嘉庆年间兴泉永道倪琇题刻“石林”两字,苍劲古朴。站在这里可纵观狮山全景,远眺市区风光,市井万象,尽收眼底。殿后有“万笏朝天”四个大字,其下幽壑流泉,别有洞天,取名“小桃源”。
万石古莲寺旁,有闽南佛学院的女众班。记得数年前学者前去拜访佛学院的一位老师,顺便与女众班的学员交谈了一阵。她们小小年纪,能在游人如织的地方苦读经书,亦是不易的了。只是有两点可以自慰的:一是眼前身后,景色如画,身置此境,亦算福份;二是闽南佛学院女众班学员不一定必须削发素装,亦可穿红戴绿,穿着摩登。当我循小径走上一小石洞旁休憩时,就遇到过几位脚登高跟鞋,身穿时装,手捧经书的女孩子。据说在全国这样的“破例”是绝无仅有的。
狮山万石岩之西醉仙岩下,有一天界寺。为清代乾隆时月松和尚重建。寺内并列两座大殿,昔日晨曦初露,寺僧撞钟一百零八下,古刹钟声,遐迩皆闻,“醒人坐梦”,故有“天界晓钟”美称,亦属厦门小八景之一。寺后有一石洞,前后贯通,风声嗖嗖,高听一声,山谷相应,人称“长啸洞”。洞内有诗三首,其中有一首为抗倭将领江苏太仓人施德政所作。诗云:
偏师春尽渡澎湖,圣主初分海外符。
鼙鼓数声雷乍发,舳舻百尺浪平铺。
争传日下妖氛恶,那管天边逆旅孤。
为道凯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莼鲈。
厦门东北洪济山顶有云顶岸 ,旧名方广寺,是厦门的最高峰。原尚有观日台,东临沧海,可观日出,形成“洪济观日”,是厦门大八景之一。附近多摩崖石刻。
在狮山北坡的最上方,有太平岩。太平岩前洞泉隐伏,流水淙淙。更奇特的是在“极乐天”摩崖石刻下,在厦门小八景之一的“太平石笑”。此石由四块不同的天然岩石相叠而成,上面两块巨石相互贴合,另一端张开,宛若开口在笔,生动形象。石上题有“石笑”两字,诗人墨客兑相题咏,赞此绝景。有一五绝曰:
极乐太平日,鹭江石笑嗔。
笑中多少事,惟有不能言。
另一五律云:
忽见石开口,不闻石有声。
夜因吞月色,朝为吐云情。
饮露千年馆,餐风一味清。
太平真好景,长笑息兵征。
在狮山太平岩与万石岩之间,据传常有鹧鸪栖息,故称“鹧鸪岩”,又称“中岩”。中岩有佛殿,供奉如来。附近有“将士亭”遗址,相传为悼念随施琅东进台湾在澎湖阵亡的将士而建,现尚存石碑等。旁有一块亭亭玉立巨石,形如石笋,俗称“奏板”,因得景名“中岩玉笏”,为厦门小八景之一。
白鹿洞位于厦门东北玉屏山南,虎溪岩背后。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等洞景。原有三宝殿和僧舍,相传为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曾来过此地,后人纪念他亦在此起名“白鹿洞”。宛在洞内有白鹿泥塑一尊,因常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素有“白鹿含烟”之称,为厦门小八景之一。
胡里山炮台是厦门甚为著名的历史遗物,位于厦门东南普厝垵附近胡里海滨。

这里地势高峻险要,面临大海,视野开阔,与隔海屿仔尾互为犄角,可控制厦门港口,历来为海防要塞。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福建水师在此筹建炮台,光绪二十二年竣工。炮台以乌樟树汁和石灰、糯米伴泥沙筑成,坚固无比。炮台内至今尚保存一尊德国克虏伯兵工厂造的大炮,内径28厘米,炮身长13.96米,重4.9万公斤,据说射程可达1600多米。当年造价花去银钱5万两。附近墙堡雉堞兵舍亦保存完好。
紫云岩位于狮山醉仙岩之东。这里古榕参天,草木深秀,潺潺流水,终年不绝。岩石横陈,有一巨石上刻有“紫云得路”,为厦门外景之一。建有佛殿、放生池等。附近有琴洞,相传郑光沂当年读书于此,不仅读书,且于泉边鼓琴,故有“高读琴洞”之称,为厦门外景之一。
虎溪岩位于厦门东北玉屏山北,又名“玉屏寺”。山间密布散石,古榕盘踞,奇险天成。林懋时在岩间辟洞,建棱层石室,亦名“棱层洞”附近有诸多名士题咏石刻。“虎溪夜月”为厦门大八景之一。附近有巨石,上有林尔嘉诗刻一首。诗曰:
几度匡庐过虎溪,归来还爱此山低。
一登绝顶能观海,不似云深路易迷。
厦门的景点甚多,上述只是几个主要景点的简介。此外,值得一游的尚有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和鲁迅纪念馆以及厦门大学校园内的当年郑成功练兵的演武场、演武池,厦门古城遗址、厦门海堤、厦门华侨博物馆、望高石、鸿口山、宝珠屿、中山公园等等。
厦门岛的传说厦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白鹭们也随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 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领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躺在血泊之中。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象大鹭一样张开;那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这种树木,人们称为 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 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本世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群,飞翔于田间海上。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又回到岛上。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今天,白鹭又成为厦门的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