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中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风采中学

【校名起源】

「风采」一词早见于班固「汉书」,言人之风度文采;迨于宋,名书法家蔡襄乃有「必有猷谋庇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诗句,歌颂其时以直言敢谏见称之一代忠贤—余靖。

余靖者,乃五堂会之先祖,名希古,字道安,号武溪,北宋广东韶州曲江人,先后事师进士黄正与名儒林和靖;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官至朝散大夫、工部尚书,为四大名谏之一,正直敢言,浩气凛凛,奸臣畏摄,文韬武略,风采泱泱,朝野咸服;庆历治世,实赖以庇;英宗治平元年卒,赠刑部尚书,諡曰襄,世称余忠襄公,有「武溪集」传世。

据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襄公余靖神道碑」载:「靖公为人质直刚劲,自少博学强记,于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通」。诚「智」者。

王安石襄公「桂州新城记」载﹕「余公亦以文武之材,镇抚一方,与周之有南仲仲山甫盖等矣」。真「仁」也。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记:「靖公三度使辽,益习外国语,尝对辽主效其国语并作「契丹官仪」一篇。」「靖尝与狄青平西南广源变叛乱,于摩崖作记,以旌武功。」果「勇」焉。

至明为彰念襄公风采,乃于韶关建风采楼,(现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理学家陈白沙更撰「韶州风采楼记」以载盛事,其曰:「公风采在人,若凤凰芝草,不恒于世。」足见襄公风采薰人,百代景仰。

于兹本校遂以「风采」命名,盖其因:

一) 冀本校学子效余忠襄公择善固执及益习外语之风采,精通三文两语,博览群书,以达于「智」。

二) 盼本校学子习余忠襄公爱家、爱民、爱国之风采,敬师爱校,造福社群国族,以成于「仁」。

三) 望本校学子法余忠襄公无畏犯难之风采,敢于克难创新,不畏强权,匡扶正义,以致于「勇」。

果如是,则五育三达德之校风既成,教评会之教育念亦得以实践,而五堂会之先祖一代忠贤 余忠襄公风采,更能薰陶莘莘学子,流传后世,发扬光大。

【校徽】

本校校徽以「书」作基本图形,「书」记录著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知识赖以流传、更新的关键媒介。在现今社会,「书」的涵义比以以前更广阔,所谓可供阅读的「文本」(text),当中包含各类可提供学习、盛载知识的媒体。本校重要教育使命之一正是要营建「乐于学习的氛围」,让师生互动与成长。

校徽图形还包括由月桂树枝编织成的「桂冠」(Laureate),在古希腊神话中,诗神缪思(Muses)头带桂冠,后世称杰出诗人为「桂冠诗人」。「桂冠」象徽文思、文采,而树枝与树叶也表示生命与成长,两者呈献出学校教育的深层意义。

校徽底部是英文校名,文字以「流动」图案组成,表示活泼,进步与多元,同时象征学校生气勃勃,不断求进的风格。校徽采用深蓝及青绿色,含高贵典雅与朝气蓬勃之意。

【校歌】

曲:陈伟光 (中大音乐系教授) 词:陈洁光(浸大管理学院教授)

破浪乘风,壮怀似朝阳,天际吐艳,光彩照耀。

竭尽我本分,作浊世清流:莫言倦,驰骋学海,庄敬并自强。

陶造,励我心志,琢玉功宏;

祝「风采」锺灵毓秀,英才誉满江。

破浪乘风,臻善美指日登青云,「风采」无疆﹗

【校风及对学生支援】

提倡“品学共融”,校风淳朴、严谨,学生品学表现备受社区人士赞赏。 但学校为了维持校风,订立了严厉的校规,此举曾令传媒关注事件,并引来网上广泛讨论。

•为了使学生有时间观念及准时上学,学生必须佩带手表上课。

•夏天摄氏25度以上,学生不可穿著毛衣。

•学生不准带镜子回校,校方称洗手间已有足够镜子,供学生小息时使用。

•学生不准佩戴粗框眼镜。

•学生不得携带“斜膊式”设计手提包,只许使用传统背包。

•学生不得携带手提电话上学,违者将被没收,教职员会观看学生电话中的短信纪录。

•男学生头发要每两星期修剪一次,违者会被教职员亲自修剪。

•女学生头发过肩要扎起,惟必须扎起成“马尾”形式,和传统名校真光中学无异。但该校并没有任何历史因素支持这规例。

•女学生必须穿著“绑带”式学生鞋,和一般香港男学生穿著的鞋款相同。

•学生放学后要立即回家,否则会被教职员查问。

•学校会检查学生的银包,若发现有“贴纸相”,会以“与学习无关”为由没收。

•学校严密监察学生撰写网上日志(以Xanga为主),监视学生日记有否谈及校方及教职员的事情,如有发现,若清楚有关网上日记的学生身份,会处训有关学生。学校亦会检查学生在学校电脑室的浏览纪录,并滥览有关网志。

•所有触犯校规的学生,需要留在校内的“奋进阁”抄写“悔过纸”。

二零零六年末,中大新闻传播学院刊物《大学线月刊》报导有关校规间题,多份报章及多个网上论坛亦有转载有关报导,并引来网上广泛讨论。惟该校校长回应,学校的校规是“严而有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