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南街村

1、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848户,3180口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村里有26家村营企业,诸如拉面工厂等。1984年,村办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但是村里不允许办个人的商店及私营企业,也不允许从事卡拉OK等营业。这是因为,上述的营业被认为不利于贯彻集体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南街村经济

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大搞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组建了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村”桂冠,而后年产值突破16亿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南街村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南街村提出“二次创业”,本着“巩固老产业、丰富新产品、开发新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着力兴建食品、农业生态旅游、医药、电器、钢铁五大工业园区,并聘请专家、博士等高级人才管理企业。南街村发展潜力大、前景好。

南街村福利

由于集体实力的发展壮大,职工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增加,免费享受20多项福利待遇,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南街村大办公益事业,相继建起了诸多公益设施。街道宽阔平坦,道旁绿树成荫,路灯彩灯交相辉映,厂房住宅鳞次栉比。成立了艺术团、军乐队、盘鼓队、门球队,建起了文化园、图书室、卫生所、康寿乐园等。同时,大办教育事业,投巨资新建了现代化、高标准的幼儿园、中小学和高中,还办起了报社、广播站和电视台,更好地对学校学生和企业职工进行教育。南街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文化教育人,以雷锋精神鼓舞人,以革命歌曲激励人,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强化了职工村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凝聚力,营造了浓厚的昂扬向上的集体主义氛围。全村党员干部、职工村民发扬“二百五”的“傻子”精神,坚持“外圆内方”的治村方略,人人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党务、村政、企管、教育、民兵、治安、工会、共青、妇联、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均受到了党中央和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称赞。

南街村旅游

村风正、民风好、党风廉,社会治安秩序井然,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全国优秀乡镇企业”等诸多殊荣。朱镕基、乔石、李岚清、曾庆红、李长春、罗干、刘云山、曹刚川等20多位党政军领导同志和170多位将军,分别都到过南街村视察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朝日新闻》、美国之音等众多国内外新闻媒体对南街村作了大量报道;美、英、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的数十家新闻单位也都到南街村作过实地采访。南街村现在每年接纳40多万游客。对于南街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人们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南街人正以豪迈的热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征程上奋进。日本《读卖新闻》5月13日至15日连载记者藤野彰写的文章:中国摸索建设和谐社会。文章如下: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早上6点15分,南街村的广播站开始播放颂扬毛泽东的革命歌曲《东方红》,南街村新的一天便伴随这轻快旋律开始。 毛泽东的雕像如守护神一样耸立在南街村的广场上。广场上还有一些如“毛泽东思想永远放光芒”等政治标语。村内也到处都能看到毛泽东的画像、标语等。

南街村历史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是一个人口约3000多人的农村。过去村子相当贫困,从改革开放的80年代起,村里建立了面粉厂、砖瓦厂等村营企业,经济上获得了成功。

南街村特色

南街村与其他村有一个巨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以基于毛泽东思想的集体主义为理念,提出建设“共产主义小社会”的目标。毛泽东式的集体主义因80年代取消人民公社而失去了影响力。但是,南街村却把毛泽东的集体主义树为旗帜。已经富裕起来的南街村的尝试被称为“南街村现象”,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平均主义 南街村“共产主义的要素”的核心是独特的平均主义的经济体制。村民们在村的行政机构及村营企业上班,根据工作内容,每月付给150元到200元的固定工资。 工资虽然很低,但是村民免费享受粮食、肉、油等配给。住宅、教育、医疗、办红白喜事也一概不收费。如果村民上大学,学费也由村里负担。村民享受的福利费用每年每人平均6700元。

南街村方便面,又称北京方便面,90年代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的喜欢南街村产的方便面!

现在南街村生产的的有调料品,方便面,矿泉水,啤酒,白酒等。

南街村集体主义

“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是不平等,财富集中到少数特权及富裕阶层手中,农民等弱势群体不能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南街村的做法暂且不论,它的尝试开辟了一条确保村民很快过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集体主义 在南街村的村营面粉厂作财务工作的李永旗(24岁),今年元旦与在同村结识的男朋友举行了婚礼。现在与在村营工艺品公司工作的丈夫及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住宅是村营两间一套(75平方米)的公寓。 结婚仪式按南街村的规矩,由村里举行“集体婚礼”,婚礼每年元旦举行一次。今年的集体婚礼包括李永旗夫妇,共有20对新郎、新娘参加。村里送给新人的纪念品是《毛泽东选集》。 集体婚礼是南街村集体主义的一个象征。村党委书记王宏斌说,举行集体婚礼的目的是杜绝浪费,培养新人的集体主义观念。虽然不强制参加集体婚礼,但是如果忌讳参加集体婚礼就等于不服从村当局意见。也许是这个原因,据说至今还没有新郎、新娘拒绝参加集体婚礼。在集体主义的压力下,参加集体婚礼似乎事实上已经成了村民的“义务”。 南街村集体主义的另一个象征是搞军事训练。村里有约8500人的民兵,其中多数是非南街村出身,而在南街村的企业中工作的人。通过军训,向村民等灌输集体主义思想。

南街村名誉村民

长期在南街村工作,并做出较大贡献的非南街村出身者,村里给予他们“名誉村民”资格。得到这个资格的人可享受与本村村民一样的待遇。因此申请当“名誉村民”的人非常多。 南街村团委书记吕小虎(32岁)认为,南街村的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发展模式。他说:“南街村的集体主义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它也符合邓小平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人共同富裕’的路线。这正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规章严格 。

南街村制度

中国还有约3000万人没有达到温饱水平,而另一方面,富者更富,贫富差距拉大。正因为如此,村民过着平等而稳定生活的南街村的现状值得关注。 但是,南街村的体制是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南街村有可称为“村的宪法”的规章制度,分思想、工作、生活三方面,共有23条,违反者将受到处罚。 进而,村里还有定期从思想、纪律、卫生等十个方面检查各家庭执行规章制度情况的制度。根据检查结果,只要有一个方面不合格,部分福利就得自费。据村民说:“满分的家庭很少,大多数家庭都是总有某个方面不合格。” 福利是村民生活的基础,村当局在这方面掌握着大权。村民不得不乖乖地服从村当局及各项规定。 南街村用非同一般的做法,保证了所有人都能过上一定水平的生活。从这点说实现了“和谐社会”的目标 。

2、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南街村浙江省路桥区金清镇南街村位于台州市金清镇北大门,与蓬街镇接壤,东临加惠村,南至德升村,西靠繁荣村。全村1120人共330户,耕地面积约570,人均耕地面积约0.51亩,村人均收入6700元。该村土地肥沃,交通方便,二条中心路贯穿全村,全村道路基本实现了水泥化,水利设施齐全,适宜种植蔬菜及其他农作物。

近年来,南街村两委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立足实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大棚蔬菜为主的绿色生态农业。

该村多次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小康村、“三级”文化村等荣誉称号。

3、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古城镇南街村南街村位于古城中心大街靠南,临夏线从村内通过,全村480户,2200人,耕地面积2000 余亩, 水浇地1500余亩。南街村以农业种植为支柱产业,以小麦、玉米为主。

村内主要巷已全部硬化,并安装路灯150余盏;全村人畜饮水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使用,村内建有一所寄宿制封闭式小学,可容纳350名学生就读;村两委今年计划发展高科技生态园一个,已集资200万元,扶持养殖、发展大棚,解决100 多名劳动力就业,走共同富裕之路。

4、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南街村地处休宁县城南,是海阳镇政府所在地。现辖7个村民小组,农户540余户,人口1450人,全村有土地存量350余亩,人均不足0.3亩。由于我村人多地少,多数村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是一个亦农亦工的行政村。据统计,2006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76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180.88元,名列全镇乃至全县先进村行列,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1]。

5、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澄潭镇南街村南街村位于澄潭镇中心地段,距新昌县城并不很远,驱车向南也就是30公里。此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新昌县澄潭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县城南隅,紧靠新镜线,交通十分便利。全村318户,725口人。 村党委会下有22名党员,村委委员4名,其中女委员1名,村民委员会下辖8个村民组;

和全国无数个乡村的百姓一样,昔日南街村的群众承袭着祖先的传统美德,伴着沉重的历史车轮,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在那几分土地上,辛勤劳作,维持生活,繁衍后代。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吹绿了南街村。这个在中国地图上难以寻觅的普通农庄,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崌起。

南街村在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沿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探索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6、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南街村南街村由原南一、南二、南三、南四、良种场、仁聚里6个村合并组成。共计672户、2116人口,总区域面积3.01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南二村。三界镇集镇由南北街组成。全镇常住人5千人。南街村位于曹娥江(剡溪)边,是“唐诗之路”三界段的起点,剡溪则是把“唐诗之路”串联起来的纽带。三界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建制于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古称始宁县,据记载:“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析剡县北乡及上虞县南乡(今三界)置始宁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始宁县,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原始宁县领域仍归旧属。清康熙年间,称三界镇。现存始宁街,是三界小商品市场一条街。[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