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biscuit firing

未施釉的生坯经一定温度热处理,使坯体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过程。

素烧后的生坯施釉后再烧成则称为釉烧。未经素烧的坯体直接入窑烧成制品称为一次烧成。

素烧的作用主要是使坯体内水分挥发、有机物挥发和燃烧、碳酸盐分解,矿物组成和结构初步形成,从而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利于装饰和施釉等加工过程,减少损耗,实现快速烧成,提高产品质量。

古代许多名瓷如唐三彩、耀州瓷、郎窑红、钧红、天青釉及部分青瓷的瓷胎等都是经过素烧后再施釉。

采用熔点较低的釉时(精陶、骨灰瓷、多孔陶瓷等),为使坯体达到较高的烧结程度,可先将生坯在较高的温度(1200~1500℃)下素烧,施釉后再用较低的温度(950~1050℃)进行釉烧。

指陶瓷制作的一道工序。

陶瓷器有二次烧成者,先素烧器坯温度在800左右,再打摩精细,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1280--1300度成瓷。采用素烧方法的目的是增加坯体的机械强力,不易损坏。在正品素烧坯上施釉,不致因浸湿而散裂,可提高正品率、减少废品和次品率。

已发现素烧的有河南巩县唐三彩、河北磁县宋金磁州窑低温铅釉陶器、河南禹县宋钧窑、浙江南宋龙泉窑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