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莘农
针灸专家程莘农简介程莘农 (1921.8.24-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针灸专家。江苏省淮阴(现淮安市)人。
六岁时随父(程序生)学习文字,11岁起读中医学术籍,16岁拜温病大家陆慕韩为师临床实习。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继承了陆师在温病、内科、妇科等杂病方面的丰富经验。
1939年独立挂牌行医。加入中医师工会为会员,并任清江市(淮阴)卫生工作者协会秘书股股长。1948年获民国考试院医师证书。
1953年参加清江市区中西医进修班。1954年入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医本科进修班学习,毕业后任针灸学科教研组组长,负责南京市100余名针灸师及江苏省8个专区约20个县市针灸医师的进修。此外,他还承担对外教学。为朝鲜友人金光一讲解《难经》。随后金将朝鲜五行针和名医李济马所著《四象方》相赠。从此便专门致力于针灸研究工作。
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组长,兼附属医院针灸科组长、副主任、主任医师,统管针灸教研工作。除了日常临床教学等工作外,他还主持编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及任《中华妇科杂志》常务编辑等,为原苏联和越南的留学生授课培训,组织骨干力量大搞创新。他主攻功能性子宫出血、中风和三叉神经痛等,并完成了“中风偏瘫64例观察”等课题。编审了《简明针灸学》、针灸挂图、《中国针灸学》统编教材等。这对国内外的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1975年,北京中医学院并入中医研究院后,他转调中医研究院工作,任针灸研究所经络临床研究室主任,针灸教学研究室主任,针灸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等。在从医数十年中,他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尤擅长中风、面瘫等疾病的治疗。还参加一些实验工作与尸体穴位解剖等工作。
从50年代便开始中医针灸的文献研究工作。60年代后,研究重点放在了经络问题上。他在262医院的协作下,共同完成的“体表循行81例研究”为我国早期经络研究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他多次主持国家级、部级课题。其中作为主研人进行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学术观点上,以《灵》《素》《难经》为主,反对玄学,提倡务实创新,对针刺“三才法”的改进颇有新见。其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中、英文本)、《针灸精义》(印度发行)、《难经语译》初稿等。并亲躬教学数百班次,培养博士、硕士近20人,外国学生几千名,遍布百十个国家和地区。他多次获“优秀教师”、“荣誉教师”等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被国家科委聘为国家八五重大基础理论科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曾任中华针灸进修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现高级顾问),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名誉主任),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9月8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00年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
他数十年潜心研究,深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善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对偏瘫、高血压、面瘫、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很高;在经络理论的实质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主编和撰写针灸专业教科书7部,成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的主要范本。并负责北京国际针灸教学工作,去过十多个国家,进行针灸学术交流。
享誉国外
为推动针灸走向国际,扩大针灸的学术影响,先后应邀前往日本、印度、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城市进行讲学和考察,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努力向国际推广针灸,在国际上获得较高声望。被聘为加拿大传统针灸学院名誉教授,美国美东中医针灸师联合会名誉理事,南斯拉夫针灸学会名誉主席,挪威针灸学校名誉校长等职。1990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程莘农的人品极差,根本就名不符实。今天我去采访他,本来他单位的同志都给约好了,他也答应了。谁知一见面,他突然咆哮道:“我不认识你,谁叫你来采访的?你们小杂志,不够格,我不接待。你给我出去。”好像面对一个仇人似的,弄得我和他们单位的人都很尴尬。我一看,他都快90了,别惹他,赶快退了出来。我想,一个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应该是温文尔雅,最起码应懂得尊重人,他竟然这样,是我想像不到的。我做了大半辈子记者,还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所以,我说他,可能是针灸上有点本事,但人品太差了,甚至说有点精神病!希望大家重新认识这个人。
书篆留名此外,程莘农从六七岁起习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展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其作品还被选刻于古城开封的“翰园碑林”中。建国前加入上海中国画会为会员,中华全国美术会为会员,建国后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卫生部老工作人员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杏林书画协会顾问等。亦喜篆刻,有《程莘农篆刻偶存》等。
注:近代经络发展简史近代经络创新简史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1995年
·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