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板

一、乐器概述拍板,中国碰奏体鸣乐器。又称檀板、绰板,简称板。用于戏曲、曲艺和器乐合奏。古时由西北传入中原。唐代用于散乐,宋代用于民间说唱、民间器乐、教坊大乐和马后乐,元代用于宫廷音乐和杂剧,明、清用于宫廷和民间音乐。现代拍板多以3块长方形紫檀 、红木或黄杨木板组成。板长18~20厘米,宽4~6厘米。前两块板用丝弦缠绕,然后用布带与后面的单块木板连结。以左手执后板,撞击前两块木板发声。拍板常与板鼓合用,由鼓手兼操。拍板也流传于蒙古族和满族中。
乐器历史拍板简称“板”,古时多用檀木制作,又名“檀板”。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
古代拍板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唐代(618~907)已广为流传。但只在民间流行的“散乐”中使用。有大小之分,大的9块板,小的6块板。在敦煌千佛洞的唐代壁画中,绘有打拍板的乐伎象。从成都王建墓的乐舞石刻还可以看出,在1000多年前五代前蜀宫廷乐队中,拍板已是重要的节奏乐器。
宋代,拍板在民间说唱中普遍应用,是民间器乐“鼓板”中的主要乐器,并在宫廷的教访大乐、小乐器合奏和马后乐中使用。
到了元代,拍板用于宫廷宴乐,也是杂剧的伴奏乐器。
明、清的中和韶乐、清乐和番部合奏等宫廷音乐都使用拍板。历代拍板因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数量也不一致,从3块、4块、6块直至10余块的都有。
近代,拍板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剧伴奏。

拍板种类拍板可分为鼓板、书板、坠板三种;鼓板多用于器乐合奏,书板和坠板则多用于说唱艺术。
拍板可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或其他硬木制作,木材必须干燥,不能有干裂或腐朽现象。板无固定音高,发音短促,声音坚实响亮,穿透力强。若用纹雕旋转的木料制成,则发音更为脆亮。
根据适用范围,拍板一般分为鼓板、书板和坠板三种。
鼓板:因常与板鼓配合使用而得名。由3块板组成,每块长27厘米,上宽5.9厘米,下宽6.7厘米,厚0.8~0.9厘米。中板略厚,两面是平的。盖板和底板稍薄,有一面中间隆起呈脊状。盖板的平面和中板用丝弦缠绕两头,合并而成一体。敲击时,左手执底板,使与前两板相碰发音。底板中间隆起,下部击板部位形似人的上嘴唇,故名“板唇”,是发音高低、宽窄、闷亮的关键。鼓板常用于京剧、昆曲、越剧等地方戏剧伴奏和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福建南音、十番锣鼓、山西八套等器乐合奏,是主要的节奏乐器之一,常在乐曲的强拍上击奏。
书板:有大小两种,长度分到为18(大)和14(小)厘米,上宽3.4厘米,下宽4厘米,厚0.7厘米。
坠板:又称“简板”或“简子”。由两根长方形木棒组成。长27厘米,宽2.2厘米,板的上面鼓起呈拱形,其最厚部分为2厘米。演奏时,左手执棒,互相撞击发音。流行于河南一带,是河南坠子的重要击节乐器,由演员自打自唱。
书板和坠板专为曲艺说唱伴奏,起击拍作用。
二、新兴词语拍板
读音:pāibǎn
词义:
1、打击乐器,用来打拍子。一般用三块硬质木板做成,互相打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2、打拍板:你唱,我来拍板。
3、商行拍卖货物,成交时用拍打木板来表示。
4、比喻主事的人作出某种决定:不能任何事都等上级拍板 | 拍板定案 | 这件事得由厂长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