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源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永源镇永源镇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区约有20公里行程。南与本阿城市蜚克镇交界,北与本市巨源镇相接,东隔蜚克图河与宾县永和乡西与哈市香坊区向阳乡和太平区民主乡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27゜08′,北纬45゜47′。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丘陵漫岗地,东部多平川地。辖区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同哈同公路和同三公路横贯永源镇东西,阿巨公路纵穿南北,区位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永源镇是道外区著名的农业大镇,全镇有11个行政村,87个自然屯,121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委员会,人口约42000万人。耕地总面积为15.7万亩,道路用地2.5万亩,村屯建筑用地约2.6万亩,林地约有1.75万亩,其它用地1.6万亩。其中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等。还有一些地用来种植瓜菜类等经济作物,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也促进了该镇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472元左右。全镇现有养殖户5400户,全年饲养量牛1.8万头,猪6.8万头,家禽20万只。
永源镇,原“榻龙沟”。据说,1821年(清道光元年),道光皇帝把黄河两岸居民移来垦荒立屯,因是奉“圣旨”迁来,群众称“随龙”而来,故定名“榻龙沟”。1909年(清宣统元年),有阎、邱两大富户在此开设烧锅,起名“永增源”,遂以商号名称为村镇名称。清代晚期,隶属宾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时期,始隶阿城县第三区,后又改隶第二区。东北沦陷时期,初设永增源保,1939年改设永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阿城县于此设置永源区,1949年初,与巨源区合并为一个区,改称双源区。1950年5月,改设第七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永源乡。1958年改称永源人民公社。1960年1月至1961年12月,曾一度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永源乡。1985年3月,撤乡建镇,改为永源镇。2006年划归哈尔滨市道外区辖。
永源镇辖区大部为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是哈尔滨市阿城区重点产粮区,素有“阿城粮仓”和“小麦故乡”之称。全镇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7万亩,1990年粮食总产量4.89万吨。镇办工业有制油、制砖、弹簧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283万元。全镇共辖永源、东川、永和、永富、永平、永乐、永胜、红军、南岗、长兴、长林、双源、东华、上烟、富民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1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镇政府驻地永增源屯。
基础设施情况,全镇已有68个屯吃自来水,还有19个屯,610户,3050人,未吃上自来水。全镇住房砖瓦比率84.7%,人均住宅面积32.3m2/人。全镇有线电话户率57.7%,有固定电话6189部,移动电话1069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20%。村级路75公里,沙石化98%;村屯绿化率60%。有16个卫生所(含镇区内1处)。
全镇现有党支部26个,其中农村支部12个,现有党员795人。镇政府现有3办一所(党群办、行政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财政所),行政在岗人员22人,有三个事业中心(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计生服务中心,农业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事业在岗人员24人。
永源镇党委,人民政府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广大镇民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镇各个行业繁荣发展。工业小区初具规模,多是粮食、畜牧加工、木材加工及化工企业等,牲畜、轻工、粮贸、煤炭等各类市场完备。文化、教育、卫生、通讯、电力、给排水、住宅等基础设施完善。国地税、工商、银行、土地、法庭、交警、粮库等部门齐全。其中餐饮业发展十分迅速。酒店、饭店、海鲜馆就有五、六家。小吃部也有十几家,卫生合格、经济实惠。该镇医疗设备齐全,药物品种繁多,质量优良,价格合理,医生医德医。风高尚,大大提高了该镇医疗服务水平。电信通讯是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永源镇通讯设备齐全,联通、移动信号塔各一座,保证了手机信号强,通话质量好。同时镇内有一个电信营业厅,多个代理交费、售卡处,而且还有维修手机、传呼的部门。大大方便了镇民。有线电视也走了千家万户,安装快捷、价格合理。并及时进行维修,丰富了地方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
道外区永源镇人民政府设三办一所三中心:党群办、行政事务办、经济办、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计生服务中心、农经管理服务中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永源镇【永源镇】位于阿城市北约45千米处,距哈尔滨市区约有20千米。南与蜚克镇交界,北与巨源镇相接,东隔蜚克图河与宾县永和乡西与哈市香坊区向阳乡和太平区民主乡相连。地理座标为东经127゜08′,北纬45゜47′。辖11个行政村,87个自然屯,人口约4.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