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镇

1、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竹园镇基本概况
竹园镇位于青川县南部,距广元市、青川县城乔庄分别为60公里和68公里,与江油市、剑阁县接壤。全镇幅员面积59.9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55个农业合作社。企事业单位49个,共14000人,其中农业人口8800人。耕地4221亩,其中水田1075亩,森林覆盖率41.5%,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林产品有茶叶、蚕茧、木耳、核桃、油桐、亦产天麻、茯苓等药材。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
总人口
14097
男
7242
女
6855
家庭户户数
4031
家庭户总人口(总)
13373
家庭户男
6855
家庭户女
6518
0-14岁(总)
3583
0-14岁男
1787
0-14岁女
1796
15-64岁(总)
9749
15-64岁男
5060
15-64岁女
4689
65岁及以上(总)
765
65岁及以上男
395
65岁及以上女
37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2715
下辖单位
金河村
金真村
黄沙村
白沙村
竹园村
凉沙村
银沙村
东曹村
芦山村
松树村
交通状况
该镇地处四川盆地北部,绵广高速、宝成铁路纵贯全境,兰渝铁路、成渝 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境内交通发达,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1]
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宝成铁路纵贯全境,镇境内设有竹园坝、罗妙真、东坝三个火车站,其中竹园坝站日停快车1对,建有48万吨散装货场一个;国道108线、青(川)剑(阁)公路横贯境内,镇内10个村都通公路,运输方便、快捷。竹园公路大桥、人行便桥将竹园火车站、开发区、场镇连为一体。
经济发展
企业以矿产品开采加工、建筑建材、酿造、运输、粮油加工为主。拥有明达玻璃(成都)责任有限公司青川分公司、青川电解锰公司、浙园水泥厂、广元市电杆厂竹园分厂、竹园镇石英砂矿等骨干企业。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
自然资源
林业、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蓄积量达27万立方米,1999至今共退耕还林2572.8亩,已探明可开采的矿产有:煤1708万吨,铝土矿414万吨,石英矿2900万吨,水泥石灰石3200万吨,磷铁矿、梨渊石、耐火粘土等储量大、品位高、质地优良。
社会事业
通讯方便。镇内已开通程控电话,10个村通电话、移动电话,在开发区和场镇分别建有邮政支局、电信支局。
水电:竹园场镇已建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2个,保证了场镇生产生活用水。110千伏变电站为企业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证。
竹园镇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学9所,幼儿园4所,有线电视连网2100户,30多家个体文化经营户;乡镇甲级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站(所)5个,贸易、金融、社会保险等各项社会事业功能齐全,并于2000年被省政府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竹园镇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奋斗目标是:建成广元市的经济强镇、财政富镇、文明新镇。
2009年5月7日,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在“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专家实地考察和充分论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国务院确定青川县城党政机关驻地不再搬迁,保留县城所在乔庄镇的基本功能,加大对竹园镇的建设力度。青川县城的一些单位将适度分流到竹园镇。
2、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竹园镇乡镇简介
竹园镇位于云南福源县县城西南,北抵营上镇,东与罗平县富乐镇接壤,南与麒麟区东山镇相连,西与墨红镇毗邻。地处东经104°12'~104°21',北纬25°19'~25°27'之间。镇党委、政府驻地竹园乍勒村,距县城47公里。全镇总面积164.05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境内最高海拔2330.8米,最低海拔1685米,平均海拔1773米,年均气温14.8℃,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镇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有煤炭、铅、锌、铜、铁等多种矿藏资源,其中煤炭地质储量16.9亿吨、工业储量12.3亿吨。全镇现正形成以煤炭为龙头产业,带动特色经济、民营企业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蓬勃之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全镇总户数1万户,人口4.31万人,其中男2.21万人,女2.11万多少人,男女比例为100:95。境内居住有汉、彝、回、白、哈尼五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851人,占总人口的13.5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3人。计划生育在抓好“一放二扎”的常规工作基础上,把“奖优免补”、“合同化”管理等措施落到实处。全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
经济概况
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12万元,比上年增长10.6%。
本级财政收入1031万元,比上年增长46.9%,其中国税完成本级收入350万元,地税完成本级收入6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5元,比上年增长18.01%。金融部门发放支农贷款3400多万,企业贷款2000多万元。
粮食经济作物: 2004年全镇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烤烟产值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共收购烤烟119万公斤,实现产值1460万元,比上年增长47.4%,仅此一项人均多收入85元以上;油菜种植达6500亩,实现产值420万元;蚕桑产业创新了运作模式,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魔芋种植650亩,实现产值217.8万元。
畜牧林业:2004年全镇畜牧业实现产值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7.69%,畜牧业收入2910万元,比上年增长7.45%。全镇境内饲养大河乌猪100头以上的大户有5户,20头以上的大户有80户,并形成一批有规模的养殖厂,如“金兆来科技园”、“金香园艺场”、“茂兰养殖场”。全年义务植树60万株、2000亩,全镇退耕还林、补植补造8940亩。
扶贫攻坚: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改厕、改灶、饮水、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弱势群体的救助开展工作。共救助弱势群体1100户、2700人次,合人民币15.4万元,救助特困生12人,2173元。
基础设施
镇政府与县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资600多万元,建设35千伏变电站一座;完成丫布基至云发、竹园至茂兰共计40.2公里通村油路项目的前期工作;投资60多万元实施集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投资80多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渠道清淤6公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500亩。
教育文化
2004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了“普九”标准以上,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共完成学校危房改造2432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4726平方米,并投资60多万元,解决600多名中学生的校舍问题。全镇在校学生9212人,其中初中2247人,小学6930,幼儿园35人。现有教师413人,其中初中教师103人,小学教师310人。文化、邮政、通讯信息化工程建设有了新突破,全镇基本实现了无通讯盲区,政府机关安装了电视电话会议监控系统;文化部门加大稽查力度,规范了对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管理。
就业情况
劳动就业:全年共组织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50人次,从业人员基本实现了持证上岗;组织外出务工人员505名,实现收入440万元;就地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5400人,农民创收3240万元。
煤炭产业:全年共生产原煤146.26万吨,焦煤69.8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38.57%和55.38%。实现煤炭工业产值3
3、四川省井研县竹园镇乡镇简介
竹园镇,位于井研县东南部,西至井研县城27千米,东至荣县47千米,与荣县来牟镇一桥之隔 ,305省道横穿境内,是自贡内江进入乐山的第一站。
四川省爱国主义基地--乐山竹园烈士纪念园坐落于此,扩建工程现已动工。该镇辖7个村,145个村民小组,一个社区居委会,4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43.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万亩(人均耕地1亩),森林面积8600亩, 辖区内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慈竹、柑桔、茶叶、生猪、蚕茧、淡水鱼、家禽等,境内盐 矿、叶岩十分丰富,有利于建材业发展。有小(一)型2座——竹园、战备水库,有小(二)型2座——大地、堰坎水库,山坪塘220口,全镇常年蓄水量达720万立方米。有森林面积8600亩,退耕还林2300亩。竹编已成为竹园主要产业,竹编加工点60个,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年产竹胶席240余万张。该镇总人口204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7人,现有外出务工人员5000余人。
行政辖区
竹园镇下辖村:
烈士村
兴辉村
学田村
小房村
通光村
月丰村
回龙村
大地村
大坪村
桥湾村
银辉村
埝山村
艳阳村
广新村
广丰村
杨佳村
新房村
高石坎村
鱼池村
德艮村
社会事业
“7.28”洪灾,给竹园镇企业、集镇、农村造成了重大损失。企业停产、集镇淤泥“铺路”,下水道堵塞,农村大片农田被淹。洪灾面前,全镇上下树立了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不等不靠的思想,全力抓好了抗灾自救。
一是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电解锰公司在灾后五小时内完成了低 压系统的抢修,已进入正常生产。同时,技改扩能的二条生产线也将迅速上马;新建的天运公司也投入了建设,近期将进行试机生产;俸佳公司正争分夺秒地进行矿山路维修,及生产地清场,近期将恢复生产。其它企业均已开工生产。
二是集镇迅速恢复新貌。组织环卫人员、低保户60余人,拖拉机三台,对陈家坝、老街的淤泥进行了清扫,对垃圾进行了焚烧、填埋、打药。对堵塞的下水道进行了疏通,水、电、路均恢复了畅通。
三是农村迅速恢复安定。坚持“轻灾帮重灾”的思想,对重灾农户妥善安置了吃、住,对房屋损毁户,组织群众捐木料、沙石,出工出力进行维修,成灾的农作物进行了抢收、补种。[7]
乡镇经济
2004年,竹园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48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88万元,农业总产值569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778元。现有乡镇企业283个,其中工业企业58个,规模企业1个,重点工业企业——乐山市化象胶合板制造有限公司是乐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现有总资产15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70万元,现有职工485人,已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镇从事竹编加工产的。
2005年,竹园镇工业总产值10620万元;粮食总产值达到8125吨;财政收入达90.5万元,其中 国税34.4万元,地税56.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价达到1088万元;个人存款达到820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085元。
[3]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6559
男
8370
女
8189
家庭户户数
5795
家庭户总人口(总)
15715
家庭户男
7877
家庭户女
7838
0-14岁(总)
3265
0-14岁男
1676
0-14岁女
1589
15-64岁(总)
11391
15-64岁男
5809
15-64岁女
5582
65岁及以上(总)
1903
65岁及以上男
885
65岁及以上女
101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5687
[4]
乡属学校
井研县竹园镇中心小学
井研县竹园镇广胜小学校
井研县竹园镇欣繁小学
井研县竹园镇通光小学[5]
特色农产品
水稻、玉米、小麦、柑桔、茶叶、生猪、淡水鱼、山羊、家禽。[6]
4、重庆市奉节县竹园镇镇情简介
竹园镇,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大巴山脉,位于长江北岸,距奉节县城75公里,东接巫溪黄阳乡,南邻大树镇,西界新政乡,北与平安乡接壤,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17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78.32平方公里,总人口51800人,其中农业人口41149人。
地理气候
竹园镇境内山大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其中喀斯特地形所占比例30%,坡度超过25度的土地占耕地面积的35%,最高海拔1497米,最低海拔600米;年日照时间约1618小时,无霜期265天,年平均气温17.8℃,属典型的山地季风气候。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现状。
历史沿革
竹园镇因二百年前这里有很大一片竹子,故取名竹园坪。清光绪中期奉节县划分47个乡镇时,就有生园坪建制。
民国5年(1916年)成立竹子乡,为乡级政权。
民国22年(1933年),将竹子乡分为竹园镇和高治乡。
民国25年(1936年)实行联保制,改竹园镇为竹园联保。
民国29年(1940年)废联保制,改竹园乡、高治乡合为竹园镇。
民国30年(1941年),按10进制重新调整乡、保、甲,竹园镇分为竹园乡、高治乡。同时,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将原竹园乡的咸水坝、红池坝划给巫溪县,竹园乡一直隶属奉节县第二区管辖。
民国35年(1946年),遵照四川省政府训令,经县参议会决定,将原第二、三、四区署一律撤销,全县设7个指导区(此建制延续至奉节解放),竹园乡隶属第四指导区,政府驻地龙潭寺,辖16个保,163个甲,1896户。
1949年12月,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旧政权时,改指导区为区,竹园隶属竹园管辖。
1950年9月改以顺序号称区,竹园乡隶属第九区管辖。
1951年,实行民主政权,废保甲,农村设村组,竹园乡辖白马、仁义、仁和、青龙、天台、平安、文昌、双店、相子、太平、茨竹、旺相、永茂、竹园、长堰、东乡16个村。
1953年,大乡划小乡,竹园乡分为竹园、东乡、永茂、天台、平安、双店、仁和7个小乡,共49个村。
1955年合区并乡,竹园、岔河、东乡三个小乡并为竹园乡。
1958年11月,成立竹园人民公社,改村为区队,共7个管理区。
1962年,将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即有无山、庙坪、双坪、岔河、西坪、天池、牛场、竹园、团地、长堰、和平、金狮、燕子、观音、东乡15个大队。
1981年地名普查时,将在县内同名的长堰大队改为中桥大队;和平大队改为龙潭大队;燕子大队改为红马大队;东乡在队改为下河大队;天池大队改为建设大队;西坪大队改为西庄大队;观音大队改为高峰大队。
1981年9月,改置竹园场镇为竹园市场居民委员会。
1983年10月,遵照国务院的通知改竹园公社为竹园乡,改大队为村。
1985年10月改竹园乡为竹园镇,政府驻地坟园包,辖无山、庙坪、双坪、岔河、西庄、建设、牛场、竹园、团地、金狮、高峰、下河、红马、龙潭、中桥15个村,竹园市场居民委员会1个,共105个组,5个居民小组,总面积56.50平方公里。
1992年9月,全县建制调整,撤销双店乡,将双店乡的茨竹、石桥、野鸭、和平、丁字、旺龙、高石、丰竹等8个村划为竹园镇管辖(双店乡的榨屋、双店、射淌等3个村划归平安乡),竹园镇辖23个村,165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
1994年5月又将原双店乡的榨屋、双店、射淌三村从平安划出,归并竹园镇。竹园镇辖26个村,193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小组,幅员面积112.1平方公里。
1999年12月,县上决定恢复部份乡镇,又将原双店乡的11个村、88个村民小组。从竹园镇整体划出,成立双店乡。至此,竹园镇又恢复到1992年9月前的建制,辖15个村,105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56.50平方公里。
1998年竹园镇被重庆市命名为市级试点小城镇。
2001年7月,全县撤区,竹园区委、区公所被撤销。原区机关和部份区属单位,如原竹园区财政所、村镇国土管理所、计生办、民政办、计生指导站、林业站、农机站、农技站、畜牧站、水管站、广播电视站等单位划归竹园镇管理,并分别组建竹园镇党政办公室、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文化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所、村镇国土环保所、农业服务中心等为竹园镇政府内设机构。将原区卫生院和镇卫生院合并,组建竹园镇中心卫生院;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指导站改为竹园镇生殖健康保健站;竹园中心信用社划归竹园镇管辖,竹园镇政府所在地从坟园包迁至原竹园区公所所在地(竹园村2社),并于2001年8月8日正式迁址挂牌办公。
2002年5月、8月竹园镇分别被重庆市命名为重庆市二十个历史文化古镇、百强经济镇。
2003年3月,全县村级建制调整,行政区域由15个行政村合并为无山(无山与庙坪合并)、岔河(双坪与岔河)、建设(西庄与建设)、竹园(团地与竹园)、金狮(高峰与金狮)、红马(下河与红马)、龙潭(牛场、中桥、龙潭)等7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1个市场居委会,5个居民小组保留其建制。7个行政村, 1个市场居委会(除居委会主任外),所有支书、主任、会计等三职干部一律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演讲答辩,竞争上岗,按照“双推一选”的办法选强配齐村级领导班子。
2004年7月24日,全县行政区域调整,将高治乡的亭子、五龙、高治、九龙4个村和龙池乡的百步、华吉、邓坪、草坪、义和5个村整体,双店乡的丰竹村划给竹园,组建新竹园镇,竹园镇辖亭子、五龙、高治、九龙、百步、华吉、邓坪、草坪、义和、无山、岔河、建设、竹园、龙潭、红马、金狮、丰竹等17个行政村,1个市场居委会,幅员面积为178.32平方公里,总人口50966人,2004年7月28日,新竹园镇的各项工作正式开始运转至今。
公路建设
村级公路已实现村村通,其中简易公路343公里,四级以上公路20公里。目前正在启动标准路建设40公里,全镇交通已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离镇最远的村也能在2小时内到达镇政府。但公路等级差,畅通率不高,从而严重制约了竹园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水利建设
该镇现有水库2座,山湾塘269口,山平塘243口,微型水池98口,渠堰234条,全长4.7万米,有效灌溉面积384公顷,灌溉保证率达32%。
基础设施
该镇通电的已达17个村和一个居委会;通电的组358个,通电的户12205户,占农户总数的99.7%,基本能保证全天候供电,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80%以上。通讯建设步伐加快。通电话的村15,占88.2%,通电话的户5200户,占农户总数的43%,50%以上的成年人用上了手机。
教育卫生
镇内现有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各一所,有初中适龄人数2988人,初中在校人数2988人,小学16所,其中村级小学12所,完小4所,小学适龄儿童6025人,小学在校人数6025人。卫生方面,已建成村卫生室14个,镇中心卫生院1年,共有病床80余张,现有初级职称以上的医务人员48人,专业医务人员42人,有先进的医疗设备设施,购进各种医疗检测设备价值500多万元,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确保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体育文化
以镇中心广场为基础,已建成健身场所和设备;有高质量的篮球场、有腰鼓队、彩旗队、秧隐、金狮鼓乐队,大力弘扬了传统文化,每逢佳节都能热烈庆祝,修建了竹园宣传文化中心,各村还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使广大村民学到了科学知识和致富经验,同时也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头脑,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经济社会
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居住条件及环境状况,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近年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骨干产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8年的66:22:12发展到2006年25:43:32。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稳步上升,全镇产业支柱方面基本形成了以核桃为代表的干果业,种植核桃18600亩,以瘦肉型生猪和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煤炭产业主为的能源工业。
该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民收入取得了得大成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847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强劲势头,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旅游文化
竹园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是重庆市重点保护的二十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现存古旧民居是奉节最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石龙街,略呈南北走向,北起上辕门,南至下辕门,老街古旧名居相互毗连,解放战争时期,为了牵挂川东地区敌人正面作战,彭咏梧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在奉巫地区积极组织进步人士进行革命斗争。1948年初,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敌人围攻,在巫溪鞍子山黑沟淌献出了年青宝贵的生命,敌人曾将他的头颅悬挂于老街下辕门口,解放后每年都有人业吊唁,现已成为革命教育圣地。
民间文化正在走向辉煌。竹园的民歌源源流长,品类繁多,民歌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没有定论,但唐朝时期刘禹锡收集整理的《竹枝词》确有竹园古代村民生活经历的痕迹。竹园民歌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青年男女唱情歌,牧人挑山汉子唱山歌,吊唁亡人唱丧歌,各具特色,山歌粗犷,丧歌凄婉首首逗人心扉,竹园的民俗风习较多,但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更替。近年来,竹园市场居民自发组织发民间乐队、狮子、秧歌等队伍,每逢佳节、婚丧嫁娶便登场表演,很是活跃,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前不久,一支成人乐队又现身于竹园,从此更进一步丰富了竹园的文化市场。
竹园的饮食事业在逐步开发,食用原料十分丰富,村民自制的腊肉、各类咸菜远近闻名,农民养殖的乌鸡、野鸡营养十分丰富,又有药用价值,没受农药、化肥污染的蔬菜和天然的野生菜很是受人欢迎。目前,有竹园特色的名菜“紫阳鸡”已经得到开发,竹园“紫阳鸡”制作时间已超过百余年,而真正得名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视察奉节时路经竹园,品偿了地道的竹园蒸鸡,赞不绝口,当日下午视察到巫溪还念念不忘,并派人专程来竹园购买,竹园紫阳鸡至此而得名,享誉市内外。之后,许多厨师专程来竹园取经,目前为止,许多城市都有了“紫阳鸡”专卖店,而且生意火爆,效益一路看好。
竹园的特色风貌:旅游景点美不胜收。潜在优势十分突出,富有盛名的燕子岩、龙门桥风景画廊,山如虬蛇蜿蜒连续而前,峰如剑刃刀削斧切而立,山涧之中悬泉瀑布多项舞练,轻若绫纱明有白云环绕其间。若幻若仙,峻石绝壁怪异奇极,令人叹为观止。野人湖可渭溶岩景观的小洞天,洞内有石笋如钟,禽形兽状美不胜收。除此之外,竹园坪古镇风光,素有小夔门之称的白马寨、红马寨、金狮寨、宝塔寨、九龙观等旅游资源不可胜数。
特产资源
该镇物产资源特别丰富,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矿、铜矿、石灰石等十多种。其中煤炭蕴藏量3500万吨。目前年开采量70万吨,可连续开采50年以上。另外,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尤以农、林、牧业中的牛、羊、猪、蔬菜、水果、烟叶、蚕桑等为优。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全镇耕地总面积达2890公顷,其中水田1234公顷,旱地4656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06公顷,现有林地12097公顷,草地942公顷,水域面积2485公顷。
5、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竹园镇【地理区划】
竹园镇位于弥勒县南部,地处珠江水系南盘江支流甸溪河沿岸。南与朋普相连,西与红溪接壤,北与新哨交界。北距县城37公里,国土面积204平方千米。辖龙潭、花园、竹园、赵林、矣果、那庵 、土桥、补其、绿水、者甸等10个村民委员会,90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
【气候特征】
竹园镇地形特点是坝区和半山区地貌,属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拔1170米,年平均气温19.4℃,全年无霜期340天,年降雨量953.7毫米,日照2018小时,主要风向为西南风。
【民族人口】
该镇总户数14313户,总人口55459人。其中:男27974人,女27485人;农业人口51781人,非农业人口3678人。年内出生496人,出生率8.92‰;年内死亡339人,死亡率5.64‰。人口自然增长率3.2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72人。居住着汉、傣、彝、回等民族。其中:汉族32631人,占总人口数的58.83%;其它民族22828人,占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