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村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金村乡基本简介

金村乡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金村乡乡容一瞥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金村乡位于宁县东部,子午岭西麓,据有关网站统计[1],该村辖 8 个村委会, 53 个村民小组, 8280 口人,土地面积 154 平方公里,耕地 1.7 万亩。该乡产羊肚菌、黑木耳、猪岑等天然名贵药材,是宁县优质荏、小杂粮的重要生产基地,有昭君出塞进住过的绣花楼古居,原新宁县政府梁掌旧址,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200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217 元。

人口数据

金村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

总人口

7538

4006

3532

家庭户户数

1773

家庭户总人口(总)

7421

家庭户男

3900

家庭户女

3521

0-14岁(总)

2518

0-14岁男

1284

0-14岁女

1234

15-64岁(总)

4704

15-64岁男

2550

15-64岁女

2154

65岁及以上(总)

316

65岁及以上男

172

65岁及以上女

14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451

2、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金村乡基本概况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金村乡位于县城东北面9公里处,东靠林山乡,西南与城关镇接壤,西北与音坑乡毗邻,乡政府驻地在金村村。据相关网站统计[3],全乡11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1838户,6471人,劳动力4093人。全乡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45.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57972亩,耕地3093亩,其中:水田2479亩。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外出务工人数2700人;全乡参加92%的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106户251人列入低保户,544户1913人列入低收入农户,20人列入优抚对象。2007年全乡人均收入3636元。

1950年设金村乡,1956并入城关镇,1995年复改金村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古溪东岸,距县城7.8公里。城关至宋村公路过境。辖金村、西坞、五星、奎峰、朴岭、墩福、金路、金村8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茶叶为主。工业主要产品有木制包装箱、萤光灯管。县生漆基地。

金村乡以“茶”为主,史有“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之说。金村生产名茶历史我悠久。金村的山地西瓜因果大、皮薄、味甜而名扬开化。金村乡同丰、奎丰等村的传统高山蔬菜种植,在乡党委政府不断扶持下,逐渐形成气候。此外,传统的酿酒工艺,独特的配方,让粮食酒飘香开化。奎丰村的杨梅、金林村的板栗,同丰的名茶各显神通。

经济建设

金村乡以林地为主,耕地和水田较少,在“生态立乡”的基本指导思想下,农村经济发展以经济林、名茶、蚕桑、绿化苗木、高山蔬菜、山地西瓜等林业特色产业为主。

该乡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效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0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19万元,年均增长16%。2007年蔬菜、西瓜种植达到3000余亩,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培育县级专业合作社4家,建设标准化茶厂1座。按时完成种粮农民补贴网络建设,全乡享受补贴农户1745户,人口6537人。2007年,在各村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全乡共1246户,4982人列入低收入农户调查范围,为2008年金村乡新农村建设提供明确方向。

全乡新增个私企业69家,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176万元。对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厂房扩建,提高科技含量,扩大企业规模。突出木制品业,引导鼓励企业向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完善投资机制,保持工业多投入,以多投入带动企业自身的发展。积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企业经济效益不受损失,上下齐心协力,企业发展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

2004年乡党委、政府提出创建“名茶之乡”战略,历经四年发展,有名茶面积3000余亩,2007年茶叶生产、销售总产值695万元,人均茶叶收入超千元,全乡名茶面积达3045亩。据相关网站统计[3],该乡有木制品生产企业共有12家,全年木制品生产加工实现利税200余万元。利用金村乡邻近县城的地理位置优势,城市绿化苗木,高山蔬菜、山地西瓜等经济逐渐发展,其中以金路村为主,建立花卉、苗木、草皮为主的苗木生产示范基地,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为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金村村为基地的金村粮食酒加工区,对粮食酒进行精包装,向外扩大市场,建立生产、销售渠道,做大做强酒文化,并已注册、登记品牌,形成产业化。

社会建设

“三姜线”线拓宽、浇筑建设顺利完成,2007年,在完成岭村3.4公里康庄公路的基础上,进行了金林村康庄路建设。全乡9个行政村验收通过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程,改善了村容村貌;10个村完成了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改善我乡村级组织办公条件;金路、奎丰、西坞等村建设了农村沼气并使用良好。

党政建设

1、明确班子分工,各负其职,转变办事作风,切实提高办事效力。

2、发挥驻村干部积极能动性,对11个行政村分两大片进行管理,开展片与片工作激励机制。

3、完善干部作风建设12项制度,加强值班制度建设,增加值班人员,实行不定期抽查制度。

4、实行干部廉洁自律承诺制,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

5、形成每周一学习制度,有效促进干部工作作风转变,提高行政办事效率。[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