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航谈判
自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台后,海峡两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谈判是在1986年5月。这是一起因偶发事件引发的两岸谈判,台湾当局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
时间
1986年5月17日至20日
背景
1986年5月3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一架货机突然驶往广州白云机场,降落后机长王锡爵要求在中国大陆定居。事发当天,中国民航致电台湾“华航”,请其尽迅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台湾当局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
两岸领导人
邓小平VS蒋经国
主谈人
中华航空公司VS中国航空公司
成果
1986年5月17日至20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香港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历史性商谈,就交接货机、机组人员和货物事宜达成协议,签署了“两航会谈纪要”,为两岸解决纠纷创造了一种“华航模式”。
特色
此次商谈是两岸在隔绝37年后由官方在背后主导下的第一次公开接触谈判,它的成功举行,打破了台湾当局长期营造的“恐共”心理,使台湾民众认识到,共产党并不像当局宣传的那样可怕,两岸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
起因:
1986年5月3日下午3时10分,一架编号为“B-198”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在飞越原定降落的香港启德机场后,突然偏离航线,朝北飞行,稍后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要求在祖国大陆定居,同行的另两名机械师要求回台,机上共有货物22万磅。事发当天,中国民航致电台湾“华航”,请要求尽快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以及其他问题的处理。
进展:
面对这一突发的事件,台湾当局立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按照“三不政策”,就不能与中共谈判但不谈判又解决不了问题。经过权衡利弊,为避免给外界造成国共两党在进行谈判的印象,蒋经国最后决定在坚持”三不政策“的前提下,委托第三者“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全权代表“华航”与中国民航协调解决人机交接事宜。蒋经国还指示“华航”依照国际惯例解决善后工作。这一不合时宜、多此一举的决定自然遭到祖国大陆的反对。祖国大陆认为,这纯属两个航空公司之间的业务性商谈,并不涉及政治问题。既然是交接,就应当由当事双方直接地、负责地办妥交接事宜,以确保飞机和愿回台湾的另两名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台湾。中国民航再次致电“华航”,催其尽快做出答复,并提出如果台湾方面认为到北京不方便的话,也可以到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进行协商。
结果:
在经过两个星期的交涉后,1986年5月17日至20日,“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各派出3名代表,在香港进行了为期4天的历史性商谈,就交接货机、机组人员和货物事宜达成协议,签署了“两航会谈纪要”。
意义:
这次商谈是两岸在隔绝37年后由官方在背后主导下的第一次公开接触谈判,它的成功举行,打破了台湾当局长期营造的“恐共”心理,使台湾民众认识到,共产党并不像台湾当局宣传的那样可怕,两岸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同时这次谈判成功地为两岸解决纠纷创造了一种“华航”模式,其原则是:地位平等、友好协商、就事论事、合情合理、互相尊重、彼此谅解;多从对方考虑,不做题外文章。“两航谈判”的成功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