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历史沿革】
1956年,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组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为基础,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58年,在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1962年,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与民族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后隶属于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下设社会历史研究室、民族语言研究室和民族理论研究室。当时在历史室和语言室各成立一个藏族研究组从事藏学研究工作。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民族研究所归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后来,又根据需要对原有的学科和机构设置逐步进行调整。
【办公地址】
北京海淀区白石桥路27号(中央民族大学内)
【下设机构】
藏族历史研究组、民族学室藏族组、影视人类学研究室、民族语言研究室藏语组等。
【人员情况】
藏族历史研究组共有在职科研人员3名,其中副研2名,研究实习员1名;民族学室从事藏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有3名(藏族1名),其中副研2名,助研1名;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共有6名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中副研2名,技术人员2名;民族语言室藏语组共有藏语研究人员3名,其中研究员1名、助研1名、研究实习员1名,均为藏族。
【研究任务和方向】
从事藏学研究的部门主要进行藏族近代史、藏族传统宗教、文化、民族关系问题等研究;此外,还从事藏族文字、语言描写和藏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
出版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论民族》、《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东北渔猎民族现代化道路探索》、《民族问题文献资料汇编(1921-1949)》、《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文献论文集》、《民族学研究》、《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西藏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学概论》、《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傣族农奴制和宗教婚姻》、《神判》、《西藏人权问题》、《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蒙古族简史》、《藏族简史》、《准噶尔史略》、《西藏佛教史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全书》(社会学研究完成47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发展问题》等代表性专著。
承担了“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苏联民族危机与联盟解体”、“起飞前的战略构想”、“区域专业化与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和“寻求均等的发展机会”等国家重点项目。
【国内外学术交流】
民族研究所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绘了《中国语言地图集》;与加拿大双语中心(拉瓦尔大学)合作,出版了《世界的书面语言?中国卷》和《世界各国语言的组成》(中国部分);与美国MRM公司合作,编写了《藏英新词词典》。
【研究生的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学系设在民族研究所,有中国民族语言专业博士生导师3人,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人,民族史专业博士生导师1人。中国民族史专业、中国民族语言专业、民族学专业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培养博士生8人,硕士生55人。
【图书馆】
馆藏图书40万册,有珍善本图书1万册,古籍线装图书9万册,中文平装图书17万册,外文图书7万册,中外文报刊合订本4万册,少数民族文字版文献资料2万册,其中不乏稀世珍本。近年来还收藏了有关少数民族的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彩色像片和缩微胶卷等声像资料。
图书馆重点收藏古今中外民族理论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史、民族学、人类学、人种学、民族风俗、民族宗教信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学艺术、世界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字等图书和文献资料,形成了以民族研究资料和边疆史地资料为主的专业图书馆。
【刊物】
出版《民族研究》(季刊)、《民族语文》(季刊)和《世界民族》(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