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城隍庙

简介
西安都城隍庙位于西大街中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现址,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
清雍正元年(1723年)庙毁于火。同年,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代秦王朱樉府第砖石木料重修。重修后“规模宏大,栋宇崇宏,雄伟壮观,甲于关中”。庙门口原有五间大牌坊,斗拱飞檐,气宇非凡,蔚为壮观。牌坊前由一对铁狮子镇守,山门内有一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两侧是威武雄壮的“帅神”相封守护。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阁、钟鼓楼、二山门、戏楼、牌坊、大殿、二殿、牌楼、寝殿。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共有33宫。整个庙观布局整齐、左右对称、规模宏大、碧瓦丹檀、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美轮美奂,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道教文化的胜地。旧时,这里信众如潮,香火鼎盛。周边地区信众“过境必经”,常常人潮涌动,摩肩接踵。
1942年,部分建筑惨遭日寇炸毁,“十年浩劫”宗教活动被迫中断。600多年来,虽历经沧桑,但宏伟依旧,是西安市内仅存的两座道观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历史原因城隍庙长期以来被百货商店占用。2003年3月西安市政府出资,将庙内商贩迁出,将庙产归还道教协会。随着西大街改造工程,对城隍庙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恢复这座都城隍庙往日雄姿。2005年10月启动的城隍庙庙前广场改造工程目前已经完工,修复了巍峨壮观的都城隍庙大牌楼和山门,使其与钟鼓楼遥相呼应,成为古都西安的又一盛景。

城隍鼓乐:作为都城隍庙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脱胎于唐代宫廷音乐的城隍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西安古代的交响乐”,是中国古乐的一朵奇葩。
历史清雍正元年(1723年)庙毁于火。同年,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代秦王朱爽府第砖石木料重修。重修后“规模宏大,栋宇崇宏,雄伟壮观,甲于关中”。庙门口原有五间大牌坊,斗拱
飞檐,气宇非凡,蔚为壮观。牌坊前由一对铁狮子镇守,山门内有一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两侧是威武雄壮的“帅神”相封守护。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阁、钟楼楼、二山门、戏楼、牌坊、大殿、二殿、牌楼、寝殿。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共有33宫。整个庙观布局整齐、左右对称、规模宏大、碧瓦丹檀、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美轮美奂,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道教文化的胜地。旧时,这里信众如潮,香火鼎盛。周边地区信众“过境必经”,常常人潮涌动,摩肩接踵。
1942年,部分建筑惨遭日寇炸毁,“十年浩劫”宗教活动被迫中断。600多年来,虽历经沧桑,但宏伟依旧,是西安市内仅存的两座道观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城隍庙长期以来被百货商店占用。2003年3月西安市政府出资,将庙内商贩迁出,将庙产归还道教协会。随着西大街改造工程,对城隍庙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恢复这座都城隍庙往日雄姿。2005年10月启动的城隍庙庙前广场改造工程目前已经完工,修复了巍峨壮观的都城隍庙大牌楼和山门,使其与钟鼓楼遥相呼应,成为古都西安的又一盛景。
城隍鼓乐:作为都城隍庙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脱胎于唐代宫廷音乐的城隍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西安古代的交响乐”,是中国古乐的一朵奇葩。
景物介绍新牌楼
新牌楼由六根正柱,十二根辅柱,十二根戗柱支撑,由一个主楼,两个次楼,五开间组成。新牌楼总高14.5米,面宽32米。主楼斗拱一十九踩,次楼斗拱一十五踩,托起8.1米进深的宏大屋面。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举国罕见。牌楼正面大匾上书四个贴金大字“都城隍庙”,背面大匾同样上书四个贴金大字“你来了么”。这八个字均选自颜真卿的真迹楷书。城隍庙牌楼的匾非常有意思,背面“你来了么”,亲切中又透着调侃,说明城隍庙在古代也是一个老百姓爱来的场所。
牌楼正、背两面的正间是孔雀蓝衬底的二龙戏珠图案,描绘了两条升、降龙追逐着火焰宝珠的场景。“二龙戏珠”的两边分别是一条坐龙。正间的四角上还分别刻着两条行龙。正间的两边分别是东、西侧间,每个侧间上各有一幅石绿色衬底的“龙凤呈祥”木雕彩画。“龙凤呈祥”两边则分别是一只啜花凤凰。每个“龙凤呈祥”木雕彩画的四角上还分别刻着牡丹花。整座牌楼巨柱雄立,角檐飞展,雕饰扬祥瑞之气,彩绘闪金碧之辉。牌楼和紧挨的骑楼上的所有龙、凤、花纹饰共耗费了约5万张南京“御用”贴金。
牌楼里
牌楼里是城隍庙的新建骑楼,高15米,面宽17米,进深9.6米。新骑楼保持旧貌,为楼阁式建筑,由两层楼、三开间组成。骑楼的二层楼顶是歇山顶,一层楼顶则为顶。楼顶从上到下依次由垫板枋、斗拱、平枋构成。平坊上绘有蔓草围绕三火珠的图案。骑楼上还雕刻雀替。骑楼一层的天花板为藻顶,绘有莲花图案。整座骑楼美轮美奂,艳丽而不失典雅,秀美却又不失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