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泽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鲍氏泽鮨

鲍氏泽鮨基本资料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 鲈形目 Perciformes

亚目: 鲈亚目Percoidei

科: 鮨科Serranidae

属: 泽鮨属 Selenanthias

种: 鲍氏泽鮨 S. powelli

二名法:Saloptia powelli

鲍氏泽鮨,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6-3.0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平坦。眼中大,约等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一对犬齿,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列。鳃耙数8-9+16-17,随着成长而逐渐退化。前鳃盖骨下缘有3枚前向棘,后缘微具锯齿。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70-78;纵列鳞数115-133。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VIII,软条11;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棘强壮,不可动性;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内凹形或截形。体侧、头部及各鳍呈黄色至橘黄色,腹部淡色或淡红色;吻部、唇部、头背部有时带红色。栖息于水深140-367公尺处礁石区或石砾区之海域。

鲍氏泽鮨,又称山鲈、褒氏贫鲙,俗名为石斑、郭仔,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

分布

本鱼分布于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台湾、南海、社会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所罗门群岛、斐济群岛、库克群岛等海域。深度:水深10~60米。

特征

本鱼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平坦。眼中大,约等于吻长。口大;下颔具有犬齿,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列。前鳃盖骨下缘有3枚前向棘,后缘微具锯齿。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70~78枚;纵列鳞数115~133枚。体上具两块黄斑。背鳍具硬棘8枚,软条11 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棘强壮,不可动性;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内凹形或截形。背鳍及尾鳍为黄色,背鳍与臀鳍软条末稍色较暗。体长可达35厘米。

生态

活动在崎岖不平的珊瑚礁区中,偶会离开洞穴而到处觅食,游泳能力佳,能迅速地追食猎物。以其他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经济利用

食用鱼,肉质富弹性,宜做生鱼片,亦可清蒸、红烧及姜丝汤等,皆为不错的料理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