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画

水陆法会是自金代至元、明、清时期盛行的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现象。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本文重点介绍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收藏的元大德元年绘制的《明王变》与《护法诸王与明王》两幅水陆画,人物形神兼备,线条流畅,色彩鲜亮,层次、质感、疏密、气氛无不动人心魄。表现出元代民间绘画事业的发展和特色。
水陆画是佛教寺院举行“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画,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有古老的《明王变》与《护法诸王与明王》两画幅,据原文物工作前辈讲,这两幅画是解放初征集的,一直存放于慈恩寺内,七十年代末调入西安市文物局库房。其中一幅落款为:“大德元年(公元1295年)正月朔,江西吉安府五岳庙造像,弟子王乙统,徒侄弦春、王处、阳振、刘冬”。从而可知其为元代作品,是江西吉安五岳庙中的水陆画。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又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无遮水陆大斋,略称水陆大斋、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悲济会等。据《释门正统》卷四载,所谓水陆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这是为超度亡灵,拔救幽冥,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佛事活动,其内容主要为设斋育经,礼忏施食,是中国佛教中盛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据杨锷《水陆大斋灵迹记》叙述得很清楚,金代流行一时,元明清三代盛行不衰。举行这种法会活动均隆重,规模宏大,时间多则七七四十九天,一般以七昼夜为期,参加法会的僧人多达上千人。一般分为内坛和外坛,法事以内坛活动为主,外坛是念经的主要会场,在法会中举行所有法事活动。至今有的佛教寺院还保存水陆画,例如青海乐都县西宁寺藏水陆画,在山西省内的佛寺中有水陆壁画。水陆画有轴画、壁画、雕塑等,内容丰富多彩,有佛、菩萨、缘觉、祖师、明王、护法、诸天、天王、力士、夜叉、飞天、印度古仙人等,还有天人、阿修罗、山岳江海诸神、儒教、先圣、城隍土地、毒恶诸神等,是集释道儒之大成,其中包括毗卢佛、明王、六道轮回等等许多密宗题材。根据神灵身份品级不同,又有上堂、下堂之分,卷轴画在法会时期悬挂,悬挂也是按身份品级不同分别挂于上堂或下堂。装裱的画轴镶边多分上堂与下堂,分黄绫与红绫,当时视水陆画很珍贵,只有在法会上才能悬挂,并按神灵或其阶段层展示,法会结束时净画取下卷起收藏,平时不能轻易悬挂,也不能单幅悬挂,是水陆法会的专用品,是中国汉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直观宣讲佛法,传播佛教与佛教教义,从内容与题材看相当丰富,实际上它就是在“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有佛、玉皇大帝、孔圣三教长老,共享一炉香火,共同担负着普渡众生的神圣使命。
现存的水陆画较多,古老的发现很少。《明王变》(图一),长142厘米,宽76厘米。布本设色,绘一武士形象明王,三头六臂,赤足站立,怒发冲立,双跟巨睁,眉耸立,直立的一眼直盯前方,宽鼻向上,咧嘴呲牙,一派凶相,两侧面同样令人生畏,六臂各手持一法宝,上面双手高捧月亮与太阳,旁有飞云托浮,中双手持明镜与响铃,下面双手抓长戟与索带,袒胸露乳,身佩飘带、胸带、缨络,下穿战袍,腰系带,腹前缨穗随风舞动,脚颈带圈饰,浑身肌肉紧绷,充满力感。画右下角有款。这是一幅工笔重彩,用银珠、石青、石绿、章丹等矿物颜料,颜色至今仍鲜亮如故,描绘技巧高,造型能力达到既准确又生动的境界,应用夸张手法,又合乎人体结构比例。注意凶猛武士的气势体现,面庞狞厉恶狠,露出的胸、臂、腿、肌肉紧绷,六臂挥舞,握兵器,严阵以待,周围气氛紧张。整个画面设色和谐,神采飞动,线条劲柔疾缓,表现了人物须发、面像、肌肉、战袍的不同质感,疏密的组合富节奏韵律感,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