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
所谓宋学,又称理学、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由于这批思想家们自认为他们是承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并将“明道”作为其学术的终极目的,因此,被称为道学。由于从学术思想上讲,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给人焕然一新之感,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
宋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宋学开山祖是周敦颐,他对宋学的贡献有二:第一,他以六经为本,合阴阳五行之说,出入释老,创造性地构制出《太极图说》,形成“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并从中推导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结论,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第二,他提出了“诚”为最高的道德伦理境界,显示出理学的伦理哲学趋向。另一位理学开创人物是邵雍,他将天地万物抽象于象数演化的范畴,构造出一个包括自然和人类历史的世界图式,为后世理学思想中“天理”、“人欲”对立论埋下了伏笔。
宋学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和二程。张载发挥邵雍之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打通了“外王”与“内圣”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物致知的理学认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程兄弟则第一次将“天理”粹炼成为脱离物质载体的纯理念,为宋学确立了“理”本体。在充分吸取释道,融合三家思想,体贴出“天理”二字,构筑起宋学完整而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的思想体系。
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朱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将之视为最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即“理一分殊”。由于有了这样的万物生成观,因此,朱熹认为要认识世界,找回“天理”,就可从分析万物下手,识其“气”性,最终得其“理”,这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朱熹将形而上的“理”标举为牢笼宇宙的万物之本,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间的完全沟通,为伦理秩序的存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道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描绘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士大夫人生图景,决定了宋及其以后儒士的内省性人生特征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