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氏原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整个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具有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医学原虫包括寄生在人体的腔道、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及非致病性原虫,约有40余种。有些原虫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锥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对人体可造成严重危害。

原虫体积微小,基本结构包括表膜、胞质及胞核。原虫的运动细胞器有伪足、鞭毛及纤毛三种,运动方式有伪足运动(亦称阿米巴运动)、鞭毛运动和纤毛运动。。胞核多为泡状核,少数为实质核,原虫的营养期大多只含一个核,少数可有两个或更多。经染色后胞核的形态特征是鉴别医学原虫的重要依据。寄生原虫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生殖(二分裂,多分裂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接合生殖和配子生殖)。有的原虫以有性和无性方式相互交替而生殖称为世代交替。

医学原虫分属于动鞭纲、叶足虫纲、孢子纲和动基裂纲。

常见医学原虫种类及所致疾病

纲 虫 种 人体主要寄生部位 所致疾病

动鞭纲

杜氏利什曼原虫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黑热病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 ̄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 ̄5个月,起病常缓慢。早期症状有发热、畏寒、出汗、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热型不规则、有时24小时内体温可有2次升高。起病半年后,患者日渐消瘦,并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皮肤变黑(故称为黑热病)。在病程中,病情常有波动,缓解和加重交替出现。由于久病体弱,常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如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怀疑黑热时,可作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应有诊断价值),骨髓及淋巴结穿刺涂片(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

本病主要采用葡萄糖酸锑或戊烷脒治疗。如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作脾切除术,术后再给予药物治疗,常可奏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