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地台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地槽—地台说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在板块构造学出现以前地质学界占主导地位。此说认为,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地槽,这里地壳升降运动的幅度和速度都较大,沉积物达到很大的厚度,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显著。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除幅度不大的整体升降运动外,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都不如地槽强烈。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地台。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逐渐缩小,地台的面积逐渐扩大。根据槽台论的基本观点,地壳的发展和地表形态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太古代和元古代、古生代后期、石炭纪到二迭纪、从侏罗纪开始到白垩纪、新生代五个主要发展阶段。此学说说后被板块构造学说所取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