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民族村
昆明民族村导游图

1、云南省昆明市民族村位于昆明市南6公里,占地2000亩。它南临浩瀚的滇池、北望历史文化名城昆明,西靠著名的西山风景区,湖光山色秀美无比。1992年2月28日,作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主要展区正式对外开放,民族村内为云南的26个民族各建一个村,并配以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歌舞演出厅、民族博物馆、民族腊像馆等,它是云南民族的一个缩影。走进民族村,只见村舍错落有致,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园中有园,村外有村,千变万化,五彩纷呈。而且到处花红柳绿,碧波粼粼,笙歌不绝,舞影婆娑,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村内按1:1比例分别建设云南26个民族的村寨,目前已建成傣、白、彝、纳西、基诺、拉祜、布朗、佤等八个民族村寨。同时,还建有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歌舞厅、大型水上喷泉及水幕电影、风味食品城、游艇码头等设施,村内还有循环游览车可供游客免费乘坐。游客可在村寨中尽情参观园林景观,领略少数民族的民居、民宅、民俗、民情及文化、音乐、歌舞、宗教等。

从大门进去,可以先去歌舞厅看定时演出的云南歌舞,然后去游览傣族村。这是风情最浓、最美的村寨之一。里面种满了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一幢幢精致典雅的傣家竹楼点缀其间。有干栏式的民居楼、风情楼、泼水亭、佛寺、泼水广场等57个傣式建筑物,展示了傣乡建筑之精华。村中雄伟的白塔叫“波中塔”,高23.6米,是按1:0.9的比例仿德宏州盈江的允燕塔建造的。40座小塔簇拥着高高的主塔,365个风铃声悦耳动听。傣味楼还供应傣味菜肴。

白族村是其中最豪华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梁画栋, 彩绘丹青。另有三塔、洱海、蝴蝶泉、本主庙等风光名胜缩影。白族艺术馆内展出的蝴蝶,是中国最大、珍品最多的一处蝴蝶馆,价值极高,不可不看。大理石珍品馆内奇石琳琅满目,令人大饱眼福,另外定时有白族歌舞表演,还可以品尝到三道茶和美味的白族佳肴。

彝族村的太阳历广场,中间竖有一根观测时辰的石柱,四周雕有12生肖的石刻,通过石柱的日影来观测时辰,生动地再现了彝族古老的太阳历。 巨“虎”则表现了古代彝族人民的图腾崇拜。另外有土掌房、舞蹈等场景可供观赏。

其它的民族村寨亦各有其特点。

民族村

在民族村旁,有一个目前全中国最大、最好的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该馆由陈列馆、科研办公楼、藏品库和手工作坊等组成,陈列馆共有十六个展室,六千多平方米展出面积以及一个演示作坊和画廊,收藏品达十二万件。建筑群前有一个宽阔的广场,是大型群众联欢的好去处。 纵观整个民族村,是集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生活环境为一体而建设的,并且全部都是招收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青年来服务和表演,使人感到不仅内涵丰富博大,园林风光优美迷人,而且真实亲切。加上结构巧妙,布局美观典雅,形成了一个江南园林式的民俗大观园,置身其间,的确使人犹如进入仙境一般。

民族村建有跨越滇池,直达西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客运索道。

2、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金山镇民族村村情概况

民族村隶属于金山镇南冲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金山镇南边,距离村委会2.5公里,距离金山镇20公里。国土面积有0.88平方公里,海拔166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905.5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83亩,其中人均耕地0.9亩;有林地841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6户,有乡村人口97人,其中农业人口97人,劳动力7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0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1]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3亩(其中:田47亩,地36亩),人均耕地0.9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84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2亩,主要种植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8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荒山荒地4亩,其他面积39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水通、电通 、路通、电话四通,无路灯。全村有26户通自来水。有26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和5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9户(分别占总数的34%和34%)。

该村到金山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6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11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7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户;建有小水窖1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7亩,有效灌溉率为5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11%;畜牧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7.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0头,肉牛5头,肉羊25头);渔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第二、三产业收入44万元,占总收入的78%;工资性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1.8%。农民人均纯收入2070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人(占劳动力的3.2%),在省内务工2人。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南冲完小,中学生就读到腰站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3公里,距离中学4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6人,其中小学生12人,中学生4人。

3、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洪洋乡民族村民族村位于罗源县洪洋乡东部,海拔60米,距洪洋乡政府驻地3公里。该村原名九头艮,1958年,人民公社时改称民族大队。明、清时期属罗平里;民国时期属罗源县第二区洪(洋)皇(万)乡、洪(洋)林(党林)乡洪洋保。1949年9月起,先后属罗源县第二区洪洋乡,第一区(起步)洪(洋)皇(万)乡、岐余区洪洋乡、起步公社、洪洋公社、洪洋乡。现今下辖九头艮、南浿、长石、岩下、湖坪、后洞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除岩下外,余均为畲族村。全村106户、418人,其中畲族101户、403人。1989年通电,1990年通机耕路,1991年通自来水,1997年通程控电话,1999年通有线电视。全村林地1445亩,其中有林地1418亩,人均林地3.45亩;耕地511亩,其中水田408亩、旱地103亩,人均耕地1.22亩,2000年粮食总产值178吨。2000年农林牧各业总产值92万元,村级财政收入8.5万元,人均纯收入2830元。设小学1所、教学班2个,在校学生37人,教师2人。[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