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达旺

简介达旺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是被印度非法占领建立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州”的行政区划,在中国的区划下达旺是属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错那县。达旺州的面积有2,172平方千米。是南藏门隅地区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 首府达旺城乃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出生地。达旺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平均海拔2900米,有大片的丛林和灌木。达旺镇的面积约5平方公里,有一条大河(即达旺河)在该镇的南面流过。由达旺向东南可以到达申隔宗、德让宗和邦迪拉,这里只有一条公路直通印度的边境城市——提斯浦尔。

达旺

目前,该区是中国和印度边界问题有争议的一部分的地区。门巴族占达旺一大部分的人口。本区的主要旅游胜地是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树立的达旺寺。达旺寺是属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教派。

中印对达旺的争夺: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侵入达旺,武力将西藏当局派到当地的行政人员赶走,达旺沦陷。他们在这里推行奴化教育,语言同化,广泛使用印地语、英语和阿萨姆语等并强迫当地居民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试图将该地区永久的纳入印度版图。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时,中国军队曾攻克达旺,后我军主动回撤,达旺地区重又被印军占领。目前,达旺地区仍被印度控制。近年来,印政府不断鼓励内地人向达旺地区移民。

中国对中印边界问题和对双方争议焦点达旺的态度:

中方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中方愿与印方共同努力,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以《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为基础,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中方认为达旺是六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因而必须归还给西藏。

相关新闻印度总统帕蒂尔于2009年4月初首次访问了中国藏南(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达旺地区,她在视察当地边境部队时称,她至今仍然记得1962年的“瓦弄之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4日称,中方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印双方应共同努力,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各项共识,确保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4月1日,帕蒂尔在位于首都新德里的帕拉姆空军基地为印度政府首架“空军一号”专机举办了隆重的首航典礼。

典礼结束后,帕蒂尔乘坐该机前往所谓“阿鲁纳恰尔邦”视察,随行的有20名官员,这次东北部访问行程持续四天。

据印度媒体报道,帕蒂尔2日专门视察了“阿鲁纳恰尔邦”的一个印度边防军哨所,该哨所位于距中国边境仅3.3公里的小村基比图,驻扎着印度东部司令部第82山地旅。2006年,印度军方曾经声称,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印前夕,中国和印度的军方在基比图会晤,并形容这是两军在“阿鲁纳恰尔邦”的首场官方会谈。

帕蒂尔向印度士兵发表了演讲,她保证,现代军队必须装备最先进的武器,印度不会允许武装部队发生任何短缺现象。

据报道,她在哨所逗留了相当长时间,还参观了部队的监视系统。她说,她至今仍然记得1962年的“瓦弄之战”。

相关历史介绍东段争议地区的历史

早在公元7世纪,门隅即属我国吐蕃地方政府的版图。13世纪,元朝统治了这个地区。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统一西藏,对门隅地区实行各种形式的有效管辖。19世纪中叶以后,清朝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特别授予错那宗和达旺寺以管理门隅地区的实权,负责制定法律、制度和处理重大的行政、宗教、边境事务。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权为了加强对门隅的统治,在门隅的首府达旺,建立了名为“达旺细哲”的全区性行政委员会(由达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聂仓”两人和“札仓”的代表组成)和“达旺住哲”的高一级非常设行政会议(由“达旺细哲”的组成人员加上错那宗两个宗本组成),负责处理重大的行政、宗教、边境事务。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专人到门隅征收、征购大米,专管该区盐米等经贸活动。但争议地区的有些地方,比如印度地图中的提斯谱儿,那里几千年来始终是印度控制的。印度于1954年在东段争议地区成立了隶属印度中央政府的“东北边境特区”,1987年印度议会批准正式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分设11个行政区。如今此地全部在印度牢固的控制中,2001人口统计90余万人。1961年11月,尼赫鲁总理向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驻军发出了新的命令。守备部队接到了尽一切可能向前推进,积极占领整个边境的命令:在边防线上,哪里有空隙,就到哪里巡逻,或建立哨所。在陆军总部的会议上,赫鲁说:哪一方修建一个对立的哨所,那么它就将成功地在这一特殊地域建立自己的主权,因为实际上的主权十个有九个都会得到国际法的承认。根据国际法不咎既往,尊重现状,尊重实际管辖的原则,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把那条本来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视为国际边界线了。从国际惯例来看,国际法尊重先占为主的原则,谁先占领并实行有效的管理,谁就拥有较大的主导权,就会得到国际法的尊重。如果对方使用武力长期占领,并进行经济开发和行政管理,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默许和现实,国际习惯法就会认为我国对这种非法占领的事实已不再表示抗拒,所以就倾向于尊重这样的占领现实。

西段争议地区的历史

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后准葛尔的大军及蒙古熬茶礼佛的行旅都是从此进藏,清时曾设立拓置局管辖,1951年西北解放军也是从阿克赛钦到达阿里的。

对于这样一块土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其属于中国,直到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860年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作探险旅行,他从拉达克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标画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 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大清国,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毛泽东签署的命令。 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西藏军区前指、军 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 全线停火。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 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印战争有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其参战部队主力印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