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晕痣
晕痣

晕痣(Halo Nevus):系痣细胞痣周围出现脱色素晕,多属混合痣或皮内痣。外周脱色素晕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好发于青少年躯干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最后大多可消退。国内有报道巨大晕痣,中心痣外为9.0cm×4.8cm,周围白斑为0.4cm×1.0cm。部分患者血中有循环抗黑素细胞抗体,此抗体随晕痣消退而消失。据报道,患者经过青春期到60岁以后发生恶变的几率在0.8%~4.9%。对黑素的免疫排斥可能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

晕痣在医学上称为离心性后天性白斑,1874年一个叫做Hebra的医生首先记载了以色痣为中心的白斑,直到1916年才对本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目前多认为晕痣是白癜风的一种,有时和白癜风同时发生。

晕痣可发生于老人,也可发生于小儿。它好发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偶尔见于头面部,发生于上肢者极罕见。其皮疹特点是以斑点状色痣为中心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大小不一。白晕颜色均匀一致,可逐渐增大到硬币大小。白晕的边缘不象白癜风那样有色素加深的表现。中央的痣可以退色,看起来仅是一个淡红色小丘疹,最后变平甚至消失。其消失时间大约在数月到2~3年之间,随后白晕也渐渐消退。

晕痣大部分是以色痣为中心,偶尔是毛痣、蓝痣、纤维瘤、神经纤维瘤或恶性黑素瘤等。

晕痣并不少见。有人长期观察14名患者,结果有半数其晕痣由少数发展为多数;有半数患者的中心痣自然消退,时间为5个月~8年不等,随后一些白晕也消退。但一些患者的中心痣除去,并未引起周围白斑的色素恢复。

若是白癜风偶然波及到痣周围,称为痣周围白癜风,其形态与晕痣酷似;但痣周围白癜风是偶然发生,且白斑周围有色素加深现象,应将二者区分开来。

晕痣与白癜风临床表现均为白色的色素失斑,在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方面的改变也相似,经常见到当晕痣中央痣消失后,其白晕扩大,随之身体其他部位陆续发出新的白斑病例,因此,我们认为,晕痣是白癜风的一种类型。

另外,晕痣与白癜风在同一患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晕痣患者同时发生白癜风,白癜风患者同时伴有晕痣,尤以泛发性白癜风患者的晕痣发病率较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