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曲

大本曲简介大本曲又称本子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广泛流行于洱海周围白族地区。
白族人民喜爱大本曲,在传统的民族节日期间,如春节、火把节、本主节、 中元节,村子里都要请民间歌手来演唱。一般人家在办喜事、 做生日、建盖新房时也要唱大本曲,人们群集静听,常常为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不愿离去[1]。
大本曲渊源大本曲历史悠久。明代诗人杨桂楼在山花碑上的题诗即为大本曲体裁。原为1人说唱,1人弹三弦伴奏,以白族语言演唱为主,也可用汉语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断革新,有了对唱、合唱,增加了二胡、月琴等伴奏乐器。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白族大本曲,组织艺人用大本曲的演唱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歌颂社会主义。民族节日本主节、三月节以及居家乔迁新居等,大多要进行大本曲演唱活动[2]。
大本曲特点大本曲的演唱形式为坐唱表演,一般是一人演唱,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者仅用一柄摺扇、 一幅手巾做简单道具,有时也有由一人、自弹自唱的。大本曲能演唱具有各种不同人物、情节为内容的长篇故事,唱词全用白族语,中间的夹白和韵诗多用汉语。
演唱者有醒木、扇子、手帕等道具,可随地演唱,亦可登台表演。大本曲唱腔分南腔、北腔两个流派,南腔重委婉,有“平板”、“黑净”、“老麻雀调”等九板十八调;北腔尚质朴,有“正板”、“脆板”、“螃蟹调”等九板十三腔。句式以3个7字句、1个5字句组成一节的山花体最为常用,还有5句、6句、7句和3个10字句为一节的几种格式[1]。
大本曲的唱腔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即:南腔、北腔、海东腔。南腔音乐九板十八调,委婉、柔和;北腔九板;十三腔, 高亢、粗犷。唱腔已形成了成套的职能作用和组合稳定的腔调系列,其中有咏叹性腔调系列,表现喜、怒、哀、乐;有宣叙性系列,表现叙、诉、数、说。此外,还有一大批独立的曲牌和小调。
大本曲的韵式主要有“花上花”、“捞里捞”、“油勒油”、“翠茵茵”四大韵, 每个大韵又根据白族语音的特点,分出若干小韵。大本曲的句式,基本上是“三七一五句”[2]。
大本曲曲目大本曲有曲本80多本,传统曲目有《白王的故事》、《蓝季子会大哥》、《火烧松明楼》、《火烧磨房》等,移植自汉文学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陈世美不认前妻》等,新编曲目有《大理是个好地方》、《恩仇难忘》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