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第一中学
云南省属重点中学曲靖一中位于曲靖市麒麟城区东南隅,校园占地面积80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爨宝子碑和段氏三十七部会盟碑均在曲靖一中校园内。
曲靖一中的前身为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创办于1913年。首任校长为云南省著名的教育家谢显琳先生。以后,学校几经易名,或师范,或中学,1936年云南省教育厅正式定名为省立曲靖中学,开始增设高中班,至此,曲靖中学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完全中学。1957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更名为曲靖第一中学。
曲靖一中是一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民国时期,党的地下组织秘密发展进步师生入党,1928年(民国十七年)第一个党支部在学校建立,首任支部书记为陈香圃。党支部建立后,领导进步师生开展了许多活动,特别是组织了三次学生运动,反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国民党的暴政。抗日战争爆发后,校内地下党组织组织广大师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有的学生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奔赴重庆,参加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解放前夕,为配合云南的解放斗争,一中地下党组织积极参加曲靖游击大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为云南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全面实行对旧教育的改造,把教育思想转变到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来。与此同时,学校课堂教学统一贯彻新的教学大纲,并使用新编全国统编教材,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学校出现了团结、向上、活泼生动的新气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1958年,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广大师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接触了工农群众,增强了劳动意识,培养了工农感情,提高了思想觉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教育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加大了改革力度,实行了“三制改革”。领导和教师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1990年学校被评为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1997年又被评为云南省精神文明学校。与此同时,开展了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开展以“说课”为基础的“一说二议三讲四评”的教学活动,每学期进行教研成果交流和教学研究论文评奖,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科研教学体系。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特别重视素质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如影评、专刊、黑板报评比,成立一中艺术团、涛声合唱团、学生乐队,开设了舞蹈、器乐、美术、科技、文学欣赏等40余门选修课,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2003),在校学生2600人,拥有完整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校庆前夕,新的教学大楼、图书馆、现代化的体育场地已投入使用,为学生的教学和活动创造了更美好的环境。从八十年代以来,学校办学质量和声誉逐年上升,如2002年高考,属计划内招生文理科上线率为100%,理科重点率98.1%,文科重点率96.15%,总分600分以上的人数为41人,占全省600分以上总学生数20.81%,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达19人,在历年高考中先后出现过文科、理科、外语类状元(云南省)。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3人 (离退休除外),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高级教师61人,特级教师5人(均不含离退休教师),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6人,先后就读研究生或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师24人。青年教师中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学术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在云南省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化学、体育等学科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
解放前36年 (1913至1949年),学校共毕业学生1886人,解放后53年(1949至2002年)共毕业学生3万余人,许多毕业生成为国家各行业、各部门的优秀人才,如著名的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中国科学院士胡永康、黄睿乾、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传感器电子研究所所长张福学、核工业部成果累累的研究员李维新,授上将军衔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王祖训,1955年授少将军衔的徐文烈以及授少将军衔的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邹云华……等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欣慰自豪;看今朝繁荣似锦,桃李满园。在这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学校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按照“面向未来,全面育人,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的服务宗旨,坚持低调、务实、刻苦、奉献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把曲一中办成全国一流的学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