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庙

史料记载郑州文庙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汉明帝刘庄年号永平,在位17年,即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因此,郑州文庙的落成时间应该在这17年间。在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北京文庙、落成于宣统元年(1909年)的吉林文庙和景祐元年(1034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南京夫子庙面前,郑州文庙的历史仅次于山东曲阜文庙(公元前478年)。也就是说,1900多年前的郑州就颇有“尊师重教”之风,而且已经拥有学校和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
郑州文庙历史据记载,郑州文庙规模人气最旺的时期是在元代,当时郑州文庙占地已达37亩,有200多间东西配房。主体建筑大成殿雄伟高大,巍峨壮观,坐落在院子中央,是当时郑州屈指可数的建筑。前院还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后院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还有土地祠、东西角门、启圣祠、乡贤祠、存诚斋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两山的博风,是采用三彩釉烧制而成的琉璃饰件,上面镶嵌着玉皇大帝、如来说法以及三国故事戏曲人物,无论是艺术表现手法还是烧制技术,实为全国罕见。每年的春秋两季,郑州文庙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祀孔大典,每逢此时,可以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地方文武官员及各界名流都要到此参拜,史料中这样形容祭祀场面:“钟鼓齐响,笙歌共鸣”,可见场面之热闹与隆重。
郑州文庙位置及现存文物郑州文庙位于现在的郑州市东大街路北,坐北朝南。正如读书人命运多舛一样,郑州文庙的命运也可谓多灾多难,千百年来,郑州文庙几经兴毁,特别是火灾给郑州文庙带来一次次的重创。到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几乎化为灰烬的郑州文庙才仿原貌重新修建。明、清两代,郑州文庙经多次重修,才得以延续。清光绪二十二年,郑州文庙又遭大火,几乎令文庙“毁坏殆尽”。虽说当时“灾事上闻,部议重修,按亩捐款,土木大兴,岁两度始克告成”,但是整个建筑和规模已元气大伤,今非昔比。“文革”期间,遗存的棂星门、泮池又厄运难逃,终毁于一旦,后来只有大成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保存下来。解放后,郑州市政府曾数次修缮大成殿,最近一次大修,修复了包括棂星门、祠堂等建筑,是文庙重现昔日辉煌。虽现今郑州文庙比鼎盛时期占地面积小2/3,但是1900多年来,在承受无尽劫难之后一次次复生,这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复生和永存。
文庙大门外处处玄妙
走近位于东大街东段的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在广场的南端,东西分别立着全木结构的牌坊,血红坊柱,五色漆就坊顶,东边上书“金声坊”,西边上书“玉振坊”,意为金钟玉磬,象征着儒家礼乐教育的独特观念。另外,古代音乐必须是以钟声开头,以击磬结尾,包含着孔子的思想像一首音乐一样有头有尾、尽善尽美的意思。
站立在金声坊、玉振坊之间,向北是一座更加宏伟的全汉白玉的牌坊,上书“棂星门”,古人认为天上有棂星,文庙建棂星门示意尊孔如尊天的含义。
在棂星门前方,是一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四周围是汉白玉栏杆,水池中间顺南北走向跨越一座汉白玉的拱桥。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称为“泮池”,原是孔子及学生们休息的地方。古代生员入学称为“入泮”,要举行入泮仪式,而池上的拱桥称为“状元桥”。
再往前走就是文庙的入口——大成门,大成门两侧分别是乡贤祠和名宦祠,供奉着郑州历史上的名臣显宦。进入大门,东侧则有一座巨大的铜钟。
大成殿让人叹为观止
[1]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大成殿着实让人叹为观止,感慨它规模的宏大和建筑艺术的高超。大殿高15.7米,如果算上地下的高度,足足有20多米。鲜红的柱子,枣红色的大门、阁窗、殿墙,殿脊是精美的“二龙戏珠”、“凤穿牡丹”等浮雕,生动异常,屋顶绿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梁架椽柱接合紧凑,各个部件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大成殿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真可与天宫相媲美了。
进入殿内,雕梁画栋,漆金的飞龙在各处盘绕,诉说着孔子尊比天子的崇高地位。大殿中间,至圣孔子端坐在巨大的神龛之内,身着龙袍,头戴帝冕,黑须肥鼻圆眼阔额,庄重威仪,“万世师表”之相十足。孔子两侧,分别是“四配”(孟子、曾子、颜子、子思),两侧“四配”之后又是“十二哲”(除宋儒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尊卑有序,先后有别,突出表现了儒家的纲常伦序观念。
孔子的地位很高,官升帝君,被称为文帝。大成殿唐代称为“文宣王殿”,“大成”二字是宋徽宗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而来,赞扬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下昭更“文宣王殿”为“大成殿”,文庙是简称,因为唐玄宗御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又简称文庙。明清以来,科举考试均在文庙举行,因此文庙也叫学宫。
大成殿左侧为碑廊,立着年代久远的古碑,其中非常珍贵的有乾隆皇帝御制的《平定回部告成大学碑记》,康熙年间大学士张玉书题写的《至圣先师孔子赞》等。
大成殿的后面,是更加巍峨的尊经阁,高有二三十米,全木制结构,有上下两层。它是文庙建筑群中仅次于大成殿的一座建筑,历史上堪称“儒学书院藏书楼”。历史上,文庙和教育始终紧密相连,往往是“因庙设学,庙学合一”,其布局有“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3种形式。郑州文庙恰好是“前庙后学”。现在的尊经阁是举办学术会议、高层次学术论坛的地方。
大成殿和尊经阁两侧是长长的厢房,大成殿两侧的厢房内陈列着去年面向社会各界征集而来的书画作品,表达着对孔子的尊崇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大量作品中挑选出的200多幅精品,将作为文庙的长期收藏,成为文庙的组成部分。
国学讲堂也在文庙落户
自古以来,文庙就是社会文化中心的象征,郑州文庙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也是如此。过去每年春秋两季,历代郑州地方政府都要按照皇朝规定的礼仪,在文庙举行规模宏大的祭孔大典,尤其是9月28日孔子生日这一天,地方官员、学子都要在此举行三拜九叩大礼,焚香祭拜,祭奠这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006年9月28日,孔子2557周年诞辰日,文庙内举行了大型祭拜孔子典礼,同时郑州文庙、河南少年先锋学校联合开办的国学大才班、国学讲堂也在此落户。在文庙内正式开设国学讲堂,恢复文庙的传统教育功能,从而实现“前庙后学”,这在内地应该还是第一家。
置身文庙,听着少年们诵读国学经典的朗朗读书声,欣赏着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彩展示,凝望着那些历代的石碑砖墙,新修的楼台殿阁,仿佛时光倒流,历史重演。可一出庙门,门外便是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东西大街,现代化的建筑,快节奏的生活,都市喧嚣,滚滚红尘。
表面看来,文庙内的清静淡雅、厚重平和与文庙外的争分夺秒、日新月异似乎格格不入,但这不正是体现了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古老城市的包容?保存我们民族中最优秀的东西并加以弘扬,同时又吸纳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正如那位进入文庙的郑州大学外教告诉我的那样:你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希望你们加入国际大合唱的同时,不要忘记你们自己老祖先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