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诃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毗诃罗

【毗诃罗】

(梵viha^ra,藏gnas-pa)

即僧院、精舍之意。梵语原义指散步或场所,后来转为指佛教或耆那教僧侣的住处。音译又作毗可罗、鼻诃罗、鼻何啰、尾贺啰。《大日经疏》卷三云(大正39·615c)︰

僧坊,梵音毗诃罗,译为住处。即是长福住处也。白衣为长福故,为诸比丘造房,令持戒禅慧者得庇御风寒暑湿种种不饶益事,安心行道,令檀越受用施福,日夜常流无有断绝,故名住处。’

印度之出家修行者,原皆过着居无定所的游方生活,仅于雨季临时撘建住处共同生活。但在释迦弘化之时即有定居的趋势,亦即出现常设僧院。后来则成立由窣堵波及僧院组成的伽蓝。伽蓝之固定形式,是在窟院中之方形大厅之三方,建筑并排的小房间;在构筑的僧院之中庭四方,也建有并排的小房间。大厅及中庭则是诸比丘集会处。西元三、四世纪所建的龙树山僧院,其内即设置窣堵波及供奉佛像的祠堂;五、六世纪所建的阿旃陀窟院,则在后壁中央的佛堂安置本尊。此二者虽只是僧院,但也具备伽蓝功能。但是,一般而言,僧院仅是比丘的起居空间,与窣堵波的区域是隔离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