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街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五泉街道办事处

1、历史沿革:

五泉街道办事处因五泉山而得名,位于五泉山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起蓝宝石宾馆,与铁路西村街道毗邻;西至中山林什字,市政大坡以东,与白银路街道相接;南依五泉山麓;北临民主西路,与酒泉路街道分界。占地面积1.25平方公里。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壮族、朝鲜、满、瑶、白族、土家、撒拉、裕固、东乡、纳西、土族等17个民族,共11206户,37079人。街道办事处驻五泉西路40号。

五泉山,昔日东为丘陵荒睿;西为山峦沟坡,坟丘一片;向北为五泉水、红泥沟水灌溉的大片耕地。方家庄、姚家庄、邸家庄、沙滩口、禄家巷、周家拐子、闵家桥等村,盛产闻名兰州的水萝卜、花英萝卜、实心芹菜、架黄瓜、软儿梨、旱苹果等。东龙口的瀑布下流成溪,是倪家、张家水磨房、二盘磨、头盘磨的动力。

解放以后,五泉山拓建为五泉公园,成为兰州的著名风景区。山之东西均绿化成林。山下都是新建街巷和住宅区。沿五泉路、五泉西路、五泉南路、备战路(和平路)以及闵家桥、周家拐子、邸家庄等小街巷,楼群成片;工厂、学校、钢材市场、商业服务性建筑沿街竖立。

五泉街道办事处,解放初属兰州市第四区,设有第六、第九、第十等3个街政府;1953年属二区,设第七、第八两个街公所;1955年为城关区五泉街道办事处;1959年改建为五泉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五泉街道办事处名称;1969年又改称为五泉街道革委会;1979年恢复五泉街道办事处名称。

1986年,街道下设闵家桥第一、第二、第三,邸家庄、周家拐子、禄家巷、力行新村第一、第二,五泉南路、兰山村、红泥沟、和平新村、和平新村路南等13个居委会。兰州市政公司第一家委会、第二家委会,省火电公司、市27中学,市建一公司、长虹电焊条厂、市18中学、市工会、省轻工研究所、省交通厅公路等10个家委会。2001年7月,社区成立,街道将13个居委会和10个家委会调整为闵家桥、邸家庄、周家拐子、禄家巷、力行新村、中山林、兰山村、红泥沟、和平新村等9个社区。2005年初,社区调整合并为闵家桥、禄家巷、力行新村、兰山村、和平新村5个社区。

辖区现有金昌南路、火车站西路等4条大街,禄家巷、力行新村、闵家桥、方家庄、兰山村、邸家庄、和平新村、红泥沟、鲁家沟、周家拐子等10条小街巷。兰州城关第一座人行跨街天桥,雄踞民主西路“三爱堂”南首。31、33路电车、双层公共汽车、招手停,通过民主西路;8路公共汽车横穿市区,直达大沙坪;兰新铁路在五泉山口设有车站,交通方便。

境内有科以上单位47个。

2003年元月,国务委员黄菊在省、市、区主要领导的陪同下莅临我街道闵家桥社区视察社区工作,对社区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促进和推动作用。

2、机构概况:

五泉街道办事处于2004年12月初迁至五泉西路40号,同时,五泉街道办事处政务大厅正式向居民群众开放。

政务大厅面积约170平方米,服务台采用低柜台人性化设计,实行开放式办公。政务大厅置挂有醒目的办公标牌,设立了“精神文明、民政低保、城市管理、劳动保障、综合治理、综合服务”6个服务窗口。政务公开栏内有8个与居民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8项办事须知,本着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公正透明的原则,为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提供了“一门式”服务。现有干部职工40人。

3、辖区资源环境:

旅游资源:

五泉山公园,位于兰州城南的皋兰山麓,林木葱郁,幽曲明净,楼台亭棚,精巧秀丽。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朦”五眼泉而得名。史载汉朝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遣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曾驻兵于此。唐、宋以来,兰州已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曾叫“五泉县”、“兰泉县”。

五泉山的建筑,现存最早为“崇麇寺”内的“金刚殿”,戏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重建。其余如“嘛呢寺”、“千佛阁”、“地藏寺”、等多处建筑,均系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陆续重修。文物有金代“泰和铁钟”、明代铜“接引佛”现为国家保护文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