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街

1、芙蓉街,一条济南性格的老街。它是繁华的,又是沧桑的,是热闹的,又是幽静的。就象济南这座城市,将古朴与现代融于一体。就象济南人,在匆匆忙忙的现代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温厚与淳朴。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这芙蓉老街充满了商业活力。
热闹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南起繁华的泉城路的中段,北到西花墙子街南口。黄金宝地,商机无限,想不热闹都不行。
据说从前,这里曾是济南w府最繁华之地,商贾聚居,多有豪门大院。繁华如过眼烟云。现在的芙蓉街,以小吃闻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芙蓉街是冲着它的小吃来的。许多逛街购物的人饿了累了都会来这里吃饭,几元钱就可以混个饱肚。
脚下是水泥的路面,眼中是路边一个个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贩的吆喝。傍着繁华的泉城路,芙蓉街,依然热闹,但这热闹是轻松的,是市井的,是锅碗瓢勺叮叮当当的热闹。
而芙蓉街,在老济南人心目中的深厚感情,绝不仅由于它现在的商业位置。
整修一新的芙蓉街南口
芙蓉街,这名字得自街中路西的芙蓉泉。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老残游记里说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直被视为济南的写照。因此,可以说芙蓉街体现了济南的泉水文化的特色。
人们住在这儿有多美?有诗为证:“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这是清代一诗人董芸写的《芙蓉泉寓居》。
芙蓉泉,它,还在吗?我们向路边闲坐的老人询问,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蔡大爷在芙蓉街已经住了五十多年了。他说从他来的时候,这芙蓉街的格局就是这样,不过脚下的水泥路是十多年前铺成的,过去的芙蓉街是由大青石板铺砌。他热情地告诉我们芙蓉泉的位置,并告诉我们泉里有那么大的红鱼!
芙蓉泉就隐身在一个小院内的墙根儿理。现在大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对于居民,芙蓉泉已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芙蓉泉周围的逼仄和局促的环境,也不再能给人以“一池新绿芙蓉水”的诗情。然而,寂寞的芙蓉泉,名声在外。
从芙蓉泉出来,再见到蔡大爷,他问我见到鱼了吗?我说没见到。他认真地说,真的有鱼!边说边用他的两只手一比划:那么大,那么红,是别人放养的。并热情地对我说,下次来捞鱼啊!
少有人会关心沉在水底的往事和历史变迁,但是对于老街上的老人来说,游鱼是活泼可喜的,宛如每天的生活。
各色小吃店大都集中在街的南部,越往北走,越显出颓坏的民居。
有老人在街边闲坐,伴着笼中鸟,和卧在脚边的猫的,是午后的悠闲悠闲悠闲的暮年时光。
虽是午后,但依然有小吃店的伙计在当街忙碌,日复一日的忙碌,是过不完的日子。
老街,有颓坏的民居,正声色不动地沧桑着。有推倒的旧屋,裸露着屋梁,正有泥瓦匠在那儿调水和泥,要建一座新的出来。
有粉刷一新的招牌,在古旧的屋子上亮白耀眼。还有百年老字号玉谦旗袍店,似乎在见证着芙蓉街的悠久历史。
老街,有居民,有过客,有南腔北调南来北往的人,哪怕只是为了中午的一碗面条,在此短暂停留。
有一段时间,我就是被这条街上的一家胶东风味饭馆的手擀面所吸引,经常在中午来吃一碗。两元一小碗,三元一大碗。它让我想起我老妈在老家做的手擀面条,一根丝瓜加两个鸡蛋打卤,却总是让我吃出海鲜味儿。
然而,眼看着街边的铁板鱿鱼和砂锅米线带着烟火味儿登堂入室,霸占了半个店面的桌子,店主却似乎对这手擀面的经营兴趣缺缺,这面在它们店里时有时无,来五次,倒有三次吃不着--也许那两三元一碗的手擀面不是该店的主要赢利点吧。挂着偌大的“胶东风味”的招牌,店主不知道它的亮点在哪里。
每个地儿都有自己的亮点,难的是把它准确地找出来。老街老巷的一次次整新也是如此,整新者是不是能够准确地知道,这条街的亮点在哪里呢?搞得好,是保护,搞得不好,便成破坏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残存着些旧梦。有一天这点旧梦给彻底打碎了,这条老街也就完了。
芙蓉街,热闹的正在热闹,颓坏的兀自颓坏着,推倒的正在重来。
2、在浙江乐清县东北清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