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
拜泉概况拜泉县隶属于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南接明水,北邻克山、克东,西连依安,东隔通肯河与海伦相望。土壤以黑土为主,黑钙土、草甸土为辅,土壤结构与基础肥力较好。水利资源较丰富,双阳河、通肯河、润津河三水系,总流程115公里,径流量1.7亿立方米,有中小型水库24座,总水面1万公顷,总蓄水能力3974立方米。全县幅员面积3599平方公里,有耕地24.1万公顷。县辖7个镇,9个乡,10个农林牧场,总人口55.3万人。公路干线11条,总长353公里。克拜公路为白色路面,202国道从中部南北过境,交通十分便利。
拜泉县辖7个镇、9个乡:拜泉镇、三道镇、兴农镇、长春镇、龙泉镇、国富镇、富强镇、新生乡、兴国乡、上升乡、兴华乡、大众乡、丰产乡、永勤乡、爱农乡、时中乡。
农业发展
拜泉素有“大豆之乡”的美称,并以东北“四大粮仓”之一而闻名遐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早在1958年就被评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荣获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奖状。近十几年来,拜泉人民把生态农业做为搞好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粮食产量连续7年突破5亿公斤,跻身全国产粮百强县行列。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生态示范区、全国持续农业试验区、全国能源综合建设基地县、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全省科技兴家示范县、省“两高一优”生态农业示范区等。1995年联合国将拜泉定为绿色食品开发区。1996年10月获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国际生态工程学术会议主席约翰逊为拜泉颁发了奖状和证书。先后有10多个国外专家组织到此考察生态经济,盛赞拜泉生态工程是“宏大的工程,伟大的事业”。
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入手,从生态经济点出发,坚持以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和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为重点,实行坡、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狠抓鱼、稻、果、菜、猪、牛、鹅、蚕八个经济生长点,全面发展生态农业战略,为粮食的丰收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9.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9.4%,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农业总产值13.4亿元,增长22.2%。现有林地面积7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2%。几年来,共建生态经济区182处,农业田人工林网络1.1万条,形成了网带片、乔灌草结合人防林体系。1992年人工林已突破100万亩,率先成为全国“三北”防护林平原地区人工林百万亩县。当时,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题词、省长邵奇惠题写碑文,省政府为拜泉县竖立第一座生态纪念碑。由于坚持粮牧企协调发展,牧业、乡企再现好势头。当年,牧业产值达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6%。年末大牲畜存栏13.9万头,生猪25.7万头,羊10.7万只,都有大幅度增长。乡企在困境中稳步发展,实现产值9.5亿元,税金7519万元,利润656万元。深化农村改革,搞好“五荒”承包,承包草原0.6万公顷,水面0.1万公顷。
经济建设工业生产逐年好转。工业产值实现1.7亿元,酒、酒精、纸及塑料制品等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县乡以上产值百万元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1.6亿元。
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由于加强调整经济结构力度,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使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25.3%。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8435户和62户,分别增长15.5%和1.1倍。个体和私营企业注册资金5544万元,增长28.2%。上缴税金944万元,增长12.9%。
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商品供应丰富,物价回落,市场供需平衡,居民消费心理稳定。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国有经济1.5亿元,集体经济1.2亿元,个体经济1.3亿元。三种经济成分中,增幅最大的是个体经济,达28.5%。全年零售物价指数为102.6%,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8%,分别回落1.3和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完成供货额2448万元。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借助外力发展经济,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客户来投资办企业。全年全县引进资金6300万元,搞活了农产品流通,启动了啤酒厂等4户停产企业,盘活存量资产2200万元,安排445名职工上岗。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项,完成投资额4891万元,其中基础建设5项,3359万元,更新改造4项,投资额为1132万元。在基建项目中,生产性投资4401万元,其中克拜公路白色路面铺修竣工,为发展拜泉经济架起了金桥。
历史沿革拜泉,原名“巴拜”,以城西南“巴拜泉子”(俗称大泡子)得名。巴拜泉,又称“八百泉”,蒙古语称“巴拜布拉克”,“巴拜”为“宝贝”、“贵重”之意,“布拉克”意为“泉水”,合称“宝贵的泉水”,故设县时命名“拜泉”。清初,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地,清代中叶以后属依克明安旗辖地,清朝晚期黑龙江将军始放巴拜荒段,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巴拜荒务行局。1906年2月1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清廷批准,设置拜泉县,隶属海伦直隶厅管辖。首任知县王锡侯受命于是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初一日)在绥化府启用关防,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八日)前赴拜泉,“并亲到莽鼐荒段,督同勘丈”,11月1日(农历九月十五日)“行抵县境太平山地方”。县署初设太平山(今新生乡兴盛村),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秋县署迁至三道镇,1908年11月(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迁驻新街基(今县城)。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拜泉县隶属龙江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后,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划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5年1月,嫩江地区撤销后,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西,松嫩平原北部,县域版图略呈方形(东北缺角),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66公里,全县总面积3599平方公里。南与明水县为邻,西与依安县接壤,北与克山、克东县毗连,东与北安市和海伦市相接。全县共辖7镇、16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5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万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县政府驻地拜泉镇。(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拜泉地名是由本地著名的巴拜明水泉子而得名。拜泉的旧名为“巴拜泉”(讹作八百泉),为蒙语,其全称为“巴拜布拉克”,“巴拜”为“宝贝”、“贵重”的意思,而“布拉克”为“泉水”,合称为“宝贵的泉水”。放设治时便以此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拜泉镇、旧名巴拜泉。
早在远古时为肃慎之地;战国时燕园东方有杂胡数种,接东胡北部即今黑龙江全境,拜泉应属东胡北部。秦灭燕国,拜泉随之归属泰国;西汉时拜泉为匈奴左部;东汉时属鲜卑;辽金时代,属上京会宁府的西境;元时属合兰府;明洪武永乐年间,边外归附设奴尔干都司,之后又设虎尔、文卜颜、木兰诸卫,拜皋即在三卫境内;前清开国始,拜泉为索伦蒙古各种族游牧之地,此时尚无汉人踪迹,追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把民开垦,至三十一年(1905。年)里民日益增多,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十三日开始设拜泉设治局,于元字六甲太平山屯,并与海伦、青岗、伯河等划界,三十四年(1908年)冬移驻大泡子,并改名巴拜县。民国三年(1914年)称拜泉县,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拜泉属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拜泉仍归属黑龙江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拜泉划属龙江省;康德六年(1939年)元月在原十六省的基础上,又增设东安、北安两省,拜泉属北安省;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拜泉又划归黑龙江省,沿续至今。
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部,东经125。 30'一126。31',北纬47。20'—47。55'。常年活动积温2452.3℃,无霜期123天。全县幅员面积3599.19平方公里,现辖7镇16乡,286个行政村,1358万个自然屯,9个国营农林牧场,总人口55.8万人,聚居汉、满、朝鲜等11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