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花


太行花
种中文名:太行花
种拉丁名:Taihangia rupestris Yü et Li
国内分布:豫
海 拔:1100-1200
命名来源:[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18(4): 471-472, f. 1, 1-5 1981]
中国植物志:37:227
英文植物志:9:289
组中文名:单性莓组
组拉丁名:Sect.Chamaemorus
属中文名:太行花属
属拉丁名:Taihangia
亚科中文名:蔷薇亚科
亚科拉丁名:ROSOideae Pocke
科中文名:蔷薇科
科拉丁名:Ros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参考文献:Taihangia rupestris Yu et Li,植物分类学报18(4):469.1981.
本组概述:Sect.Chamaemorus Focke in Abb.Naturw.Ver.Bremen 4:142.145. 1874.——Chamaemorus Hill;Brit.Herbal,331.1756;——Rubus Ser.Hostiana TrattRosac.Monogr.3:65.1823 p.P——Rubus Subgen.Chamaemorus (Hill) Focke,Bibl.Bot.72(1):12.1910 et l.C.83:16.1914.-----Rubus l.Chamaemori Rydb.In N.Am. Fl. 22:435.1913. 本组有下列1种。
本属概述:俞德浚、李朝銮,植物分类学报18(4):469—472.1980.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粗壮。花葶上无叶,仅有少数苞片,苞片3裂。基生叶为单叶,边缘有圆钝或急尖锯齿。单花顶生,稀2花,雄性和两性花同株或异株;萼筒倒圆锥形或陀螺形,萼片5,镊合状排列,副萼片5,较萼片短小;花瓣5,白色;雄蕊多数,着生在萼筒边缘;花盘环状,无毛;雌蕊多数,子房基部有短柄,在雄花中数目较少,败育,无毛,在雌花中数目较多,被疏柔毛,螺旋状着生在花托上;花柱顶生,延长,被短柔毛,柱头略为扩大。瘦果被柔毛。染色体基数x=7。 本属的模式种:太行花Taihangia rupestris Yu et Li 有1种1个变种,我国太行山区特产。
太行花 (Taihangia rupestris yu et li var rupestris)
2科属: 蔷薇科
别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系发达,主根长达50厘米。基生叶为单叶,卵形或椭圆形,长20-30厘米,宽2-8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常截形或圆形,稀宽楔形,边缘具有粗大钝齿或波状圆钝齿,下面 几无毛或在叶脉基部有疏柔毛,有时在中部以上有1-2枚小裂片,花高4-15厘米,有1-5枚对生或互生的苞片,花两性或单性异株,单生于花顶端。稀2-3朵,花直径2.5-4厘米,花萼无毛,萼陀螺形,萼片5,卵状椭圆形,白色,雄蕊多数,着生于萼边缘,花盘环状,雌蕊多数,具疏柔毛,螺旋状着生于花托上,在雄花中,雌蕊数目较少有败育;花柱长14-16毫米,具柔毛,仅先端无毛。瘦果长3-4毫米,被疏柔毛。
分布与习性: 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区南部的中山地段,目前仅见于河南省西北部修武县一斗水篥县西郊黄华墁崭山和潭金登山一带,生于海拔1000-1300米的疏林中间悬崖峭壁缝隙中。
分布区的气候特点为夏热多雨,冬春干冷,最低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500-1 000毫米, 全年分布不均。所在地方为石灰岩地,土壤为褐色土。太行花为耐阴植物,根系发达,喜于阴坡稀疏落叶栎林下的中性生境,最适宜生长沟谷上部的悬崖峭壁缝隙中,或者生于峭壁下林内的岩石裸露和土层瘠薄处。一旦这种独特生境被破坏,植株将随之逐渐消失。太行花的花朵数目少,除两性花外,还有单性异株花。由于植株生长稀疏,又缺乏传粉媒价,致使结实很少,不易获,不易获得种子。又因种子不能随风远扬,缺乏传播种子的动物,所以不能大量天然繁殖,一般仅在其生长地的周围很狭小的地段发现少数天然下种的幼苗。通常4月底至5月开花,7月至8月结实。
繁殖与栽培: 可以采用种子繁殖。 但因结实甚少,不可能大量采种,故需要探讨结实生物学和种子休眠及发芽的特性。
应用: 稀有种。太行花的经济用途尚未查明。经细胞学资料表明,此植物为两体,是古老的残遗种,对于阐明蔷薇科某些类群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有科研价值,应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