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祥
1 包祥,国家特殊贡献津贴享受者,1934 年12月出生,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人。1951年至1952年,在乌兰浩特任教。1952年至1953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专科学习。1953年至1954年,在乌兰浩特二中任教。1954年12月至1957年7月,在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研究生班学习,并参加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调查工作。毕业后调内蒙古大学任教迄今。曾任大学副校长,兼任内蒙古高教学会副会长、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高校学报研究会会长等职。现任内教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教委中国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社科联副主席、世界蒙古学家联合会会员。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并兼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包祥五十年代中开始从事蒙古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主攻蒙古文字学、中世纪蒙古语和蒙古语方言。参加高校教材《现代蒙古语》和大型工具书《蒙汉辞典》的编纂工作,撰写和发表涉及蒙古文字和蒙古语方言的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蒙古文字学》,获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蒙古文教材一等奖(1988)、《语言学概论》,获国家教委高校蒙古文教材一等奖(1995)、蒙古语族语言和方言研究丛书之一的《巴尔虎土语》,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5)。其他专著《阿巴尔虎士语格附加成份-sa:》(蒙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八思巴字》(蒙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蒙古文字学》(蒙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4年《1940昆明蒙文碑铭再释读》,《民族语文》1984年第3期《阿巴尔虎士语词汇中残留的古词》(蒙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在《蒙古文字的起源问题》和专著《蒙古文字学》中,在多方面论证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蒙古人从畏兀人处借用文字的年代应早于十三世纪初叶而大约在十世纪"的论点,得到国内外蒙古学界的广泛赞同。
1984年曾赴日本东京参加日本蒙古学会年会。1988-1989年间应日本国文部省学术振兴会邀请再赴日本,同日本学者开展了为期十个月的中世纪蒙古语共同研究。1987年和1991年成功地组织和主持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1990年年和1993年分别访问蒙古国和俄罗斯开展学术交流。目前侧重研究中世纪蒙古语、蒙古文字、巴尔虎-布利亚特方言。
2 包 祥 1952年2月生,辽宁人,研究生,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校长,高级教师,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师化学研究会会长,齐齐哈尔市蒙古族学会理事长。研究的"成功教育"课题被列入黑龙江省"九五"重点教育课题。先后作25场次成功教育报告,在各类刊物、学术会发表或交流上百篇论文,并有多篇获奖。曾获黑龙江省"八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