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十二次

【解释】十二次是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方法。

古代人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情况和气节的变换情况,把周天分为十二的等分,叫做十二次。他们采用的方法是把黄赤道带天区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部分,并依次命名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十二次的创立大概起源于对木星的观测,创立年代在春秋时期或更早。每次都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为标志,但由于有些星宿跨属相邻的两个次的,因此十二次中的各次的界限其实与二十八宿不能完全对应。如上表:

【作用】十二次的创立一是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二是用来说明岁星(木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以此来纪年。

【与十二宫的关系】古代西方也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把黄道带分为白杨,金牛等十二个等分,叫做黄道十二宫[1],与我国的十二次划分的界限划分稍有差异。两者对照起来如下:

星纪→摩羯宫 玄枵→宝瓶宫

娵訾→双鱼宫 降娄→白羊宫

大梁→金牛宫 实沈→双子宫

鹑首→巨蟹宫 鹑火→狮子宫

鹑尾→室女宫 寿星→天秤宫

大火→天蝎宫 析木→人马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