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优势理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产生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呈如火如荼迅速发展之势,利润差异论的局限性暴露无疑,因而迫切需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出现。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

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

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

鉴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时又将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H-K Tradition)。

二、垄断优势理论(Theory of Monopoly Advantage)的主要思想

市场的不完全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

(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2、垄断优势

(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2)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3)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4)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结论

1、原因分析:在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

2、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

四、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直接投资的解释

1、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

可以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同时技术等资产可以获得全部收益。

2、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

寡占反应现象,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企业来互相牵制和加强自身能力行为的综合表现。

五、对跨国公司各垄断优势的补充

1、知识优势

2、产品差异优势

3、规模优势

4、管理优势

5、资本优势

七、评价

1、贡献: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

因而,垄断优势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对西方学者产生过较深刻的影响。‌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

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

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

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不足:

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不能很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产业分布或地理分布;它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义。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