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浮舟望蜀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荆门浮舟望蜀江

唐五代• 李白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赏析】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李白遇赦东归舟行至荆门山时所作,描写了出峡以后江流宽阔、原野明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遇赦以后愉快轻松的情感意绪。

月峡,即明月峡,在今重庆巴县,山上石壁有圆孔,形似满月,故得名。在这里代指三峡。长江流经三峡,两岸连山,江水逼仄,而一旦出峡,顿时浩浩荡荡,浮舟平岸,一望无际。其时正值春季,桃花大汛,江水漫溢,一片平川,绿树摇曳,恰似蜀中锦江的秀美景象。锦江位于川中平原,诗人由楚地的平阔,自然联想到川中平原,既是一种比照式的写景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故乡情思的自然流露。荆门山当蜀楚交界处,那连绵千里的巴山至此走到尽头,呈现眼前的则是辽阔的楚地,平原开阔,江水澄澈,水天相映,云彩飞扬,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人的情绪感受也豁然开朗。时值早春,余雪尚存,新花已放,大雁聚集在江边沙滩上,黄莺飞出山谷在花间嬉闹,以“雁”、“莺”与“雪”、“花”相映照,则又为自然山水间增添了无限生机活力。诗人一面观景,一面行舟,经过了江中花香馥郁的小洲,迎面则是一大片葱茏绿树展开怀抱,似乎在迎接着东归的诗人。这时,夕阳西下,暮霭渐浓,在一弯新月的照临下,诗人极目远眺,已隐约可见江陵的灯火,那著名的古迹先秦时代楚国的别宫渚宫城也就快到了。整日行舟,从早晨直至入夜,诗人不仅没有泊舟的打算,且表现出亟欲前行再探胜境的意向,其轻快的心境可以想见。诗人正是将这种心境揉和在舟行的动态景观中,从而构成情景相生的美妙诗境。

荆门浮舟望蜀江①

说明 这首诗是李白遇赦后由蜀入楚,目睹蜀江两岸春景而作。诗中描绘了蜀江春水的秀丽景色和乘舟泛游的情趣,形象生动,感情热烈,流露出诗人当时愉悦的心情。

内容 春水月峡来②,浮舟望安极③?

正是桃花流④,依然锦江色⑤。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⑥。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⑦。

芳洲却已转⑧,碧树森森迎⑨。

流目浦烟夕⑩,扬帆海月生⑾。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⑿。

注释 ①、荆门,即荆门山,见《渡荆门送别》注①。蜀江,指今四川省境内的长江。

②、月峡,即四川巴县的明月峡。峡上石壁有孔,形如满月,故称。

③、望安极,怎么能望到尽头呢?即一望无际的意思。

④、桃花流,即桃花汛,指桃花盛开时候上涨的江水。

⑤、锦江,见《白头吟》注②。

⑥、逶迤,曲折连绵的样子。巴山,即大巴山,绵延于川、甘、陕、鄂四省边境。摇曳,缓慢地飘荡。楚云,荆门古时属楚国,故称荆门一带的云为楚云。两句意为:曲折绵延的巴山至此完全消失,荆门上空云彩在缓慢地飘动。

⑦、两句意为:白沙如雪,映照着集聚的雁群;杨花飘舞,出谷之莺自在地飞翔。

⑧、却,退。却已转,指小船继续前进,芳洲已退向另一方面。

⑨、碧树,绿树。森森,树木繁盛的样子。迎,迎面来到。

⑩、流目,游目,放眼四面眺望。浦,水滨。烟夕,云烟弥漫的傍晚。

⑾、海月,这里指江月。

⑿、遥火,远处的灯火。渚宫,春秋时楚成王所建别宫,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县。两句意为:江陵灯火遥遥在望,该是到渚宫城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