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体育场名称】: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设计者】:斯图加特建筑师拜尼施设计
【容纳人数】:可容纳观众约8万余人
【主要用途】: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以及足球比赛
【简介】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第二十届奥运会主场馆。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设计】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都建在奥林匹克公园内,其中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是最为醒目的标志性建筑,由45岁的斯图加特建筑师拜尼施受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德国馆一个小小的帐篷式结构的启发而创造的。其新颖之处就在于它有着半透明帐篷形的棚顶,覆盖面积达85,000平方米,可以使数万名观众避免日晒雨淋。整个棚顶呈圆锥形,由网索钢缆组成,每一网格为75×75厘米,网索屋顶镶嵌浅灰棕色丙烯塑料玻璃,用氟丁橡胶卡将玻璃卡在铝框中,使覆盖部分内光线充足且柔和。独具匠心的拜尼施以蜿蜒的奥林匹克湖为背景,该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包容在连绵的帐篷式悬空顶篷之下,以横空出世的气势将体育场馆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激烈的比赛带来了大自然的温馨。
【体育场设施】体育场不仅外形别具一格,而且配套设备齐全。看台共有4.7万个座位和3.3万个站席,观众离场上最远处的距离为195米。西看台上面最高处有体育评论员室。南北看台上方装有电子显示牌。看台下面设有更衣室、休息室、工程技术室、诊疗室、会议厅、贵宾室和新闻记者室等,还有停车场以及小卖部、餐厅和必要的通讯设施用房。场内铺设了天然草皮,草皮下25厘米处按照设计铺设了全长18.95公里的管道,形成加热管道网,冷天可以导入热水,增加场地的温度,这样可以保证草皮四季常青。运动场的跑道是塑料跑道。奥林匹克火炬塔安装在体育场南侧的小山丘上,这样从各体育场馆都可以看到。
【相关资料】虽然这座74,800平方米的体育场由预算时的一千八百万马克激增到一亿七千万马克,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完成,拜尼施本人也因此而跻身世界著名建筑师的行列,并在20年后主持完成了德国议会新楼的建设工程。这个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杰作的大型建筑群,成为慕尼黑市现代建筑的代表。
该体育场曾经作为拜仁慕尼黑与慕尼黑1860队的主场
重大活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作为综合性的体育场,承办过11场德国国家足球队的比赛。此外还曾举办过各类体育、音乐、文化和宗教活动。
奥运会
第二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74年世界杯足球赛
小组赛 意大利-海地 3比1
小组赛 波兰-海地 7比0
小组赛 阿根廷-海地 4比1
三四名决赛 巴西-波兰 0比1
决赛 西德-荷兰 2比1
198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
小组赛 西德-西班牙 2比0
决赛 荷兰-苏联 2比0
欧洲冠军联赛决赛
1979年 诺丁汉森林-马尔默 1比0
1993年 马赛-AC米兰 1比0
1997年 多特蒙德-尤文图斯 3比1
其它体育赛事
1982年,1992年 德国田径锦标赛
1983年,1984年,1986年 国际田径邀请赛
1989年 世界越野摩托赛决赛
1999年 国际田联大奖赛
2002年 欧洲田径锦标赛
2004年起 慕尼黑团队追逐赛(Münchner Firmenlauf)
2007年 欧洲场地滑雪大奖赛(Tour de Ski)
2007年 爆破车(Stock-Car)大奖赛
2007年 田径欧洲杯
宗教及文化活动
1973年,1978年,2006年 耶和华见证人集会
1980年 约翰·斯特劳斯国庆露天音乐会
1984年 德国天主教会嘉年华(Deutscher Katholikentag)
1987年 罗马教皇若望·保禄二世的弥撒
1993年 第二十五届德国新教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