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八分山在江夏县东南50里,即今武昌县城纸坊附近。此山有水分流如八字,故名。《建康录》曰:“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居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指的就是八分山。山旁在明时还有因山得名的八分湖、八分院。

山腰有飞锡泉,唐贞观年间有骆禅师游方(按:佛家语称为“飞锡”,即持锡杖云游四方)至此,建为道场,故名。该泉无论久旱、甚雨,两不盈涸,朝廷赐庙名为灵济南。据说建庙以后,很少有灾荒,一方百姓获益不浅。1187年(宋淳熙十四年)赐封该庙为嘉泽候,1193年(绍熙四年)再加“显应”二字。1200年(庆元六年)夏旱,地方官奉命祷雨于庙,大获甘霖,四郊沾足,遂成丰年,又赠“灵惠”二字。相传元代郡守李贞登山祈雨,“有巨蟹如白龙人潭,黑龙渤起,雷雨大作”。此庙后不复存。明清时代,在山顶有八分寺,又有兹云寺。山颠有子午石,身方顶圆,群石环之,遇旱祷雨皆在石前,故八分山在清代为省会朝山。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湖广总督汪志伊亲至山上祷雨,并于子午石正面镌“八分山之神”,左旁镌“子午石”共8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