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葫芦笙节
葫芦笙简介葫芦笙,是姚安县彝族山区广泛流行的一种吹奏乐器。以挖空的葫芦为笙斗,柄端为吹口,笙斗上环列安插穿透葫芦腹部的五根或六根用苦竹制成的笙管(下端透气处即底部按音孔),并在葫芦腔内竹管部分嵌入紫荆竹削制的簧片,每根笙管旁的笙斗上均有小孔(即上部按音孔)。葫芦笙音色柔和,像雾像雨又像风,悠长旷远如茫茫群山,园润深沉如远古气息,节奏轻快如跳动的火焰。
葫芦笙节简介吹葫芦笙起源于彝族葫芦崇拜,直接来源于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吹葫芦笙曲,跳葫芦笙舞,是彝家人劳之余特别是年节、喜庆之日必不可少的喜庆活动, 吹葫芦笙曲,跳葫芦笙舞,是彝家人劳作之余特别是年节及喜庆之日与生命融入一起的狂欢,是喜怒哀乐的演绎场,是排遣孤独寂寞的场所,是冲淡寡淡无味生活的秘药良方。婚丧嫁娶之日是这样,祭祀之日节日之际是这样,青年男女们私下约定的跳歌场还是这样。正如俗语所说,听见葫芦笙响,脚板儿就发痒。阿哥跳破千层底,阿妹跳烂绣花鞋,跳得地上黄灰起,跳得黄灰做得药。药是什么药,消愁解闷欢乐药……。
相关传说葫芦笙以及葫芦笙调葫芦笙舞都是祖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个传说,世世代代在民间流传:
古老古老的时候,混沌初开,天地迷茫。天神嫌世间的人种良心不好,决定发洪水来换人种。结果,一场洪水过后,只有良心好的俩兄妹在天神的授意下躲在葫芦里幸免于难。之后,幸存于世的俩兄妹遵照天神的旨意传人种。哥哥在河的上游洗澡,妹妹在河的下游捧水喝,就这样怀了孕,生下一个葫芦。哥哥劈开葫芦,从葫芦里走出了汉、彝、苗、藏等九族,世间又恢复了人烟。
斗转星移多少年,沦海桑田多少代。慢慢地,居住在山上的彝人感觉十分的孤单寂寞,总想着想个什么办法来娱乐消遣一下。但想啊想,还是想不出来。后来被天神知道了,有心帮助,就暗中托梦给一个叫张山的小伙子,说:人种从哪里来,就从哪里找快乐。于是,张山从灵台上取下供奉了不知多少代的神祗葫芦,掏空籽粒,钻通孔眼,插上长短不一的苦竹,终于制作出了第一个葫芦笙。有了葫芦笙,起先只是随便吹着玩,但吹着吹着,却吹成了节奏鲜明的调子。听着这样的调子,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跳舞,但跳去跳来,总是跳不好。幸好与张山相爱多年的白花是个聪慧美丽的姑娘,就模仿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以及鸟兽的情态创造出了舞步,如“割草调”、“斑鸠吃水”、“苍蝇搓腿”等。调子有了,舞步有了,荒凉沉闷的群山被葫芦笙的调子被彝人的舞步闹腾得随着太阳月亮星星一起律动,一起谱写天地人间至纯至美的欢乐。
正当人们沉浸在张山白花创造的笙歌曼舞之中,像玛樱花一样鲜艳像百灵鸟一样灵巧的白花姑娘到姚州府赶街时失踪了。为了寻找心爱的人,张山领着同伴下山,吹着葫芦笙走州串县,过府闯衙。每到一处就吹笙起舞。因为张山相信,只要听见葫芦笙调子,白花就会知道自己再找她。
事情果真如此。被抢进洱海皇宫的白花一心思念着心上人张山,终日以泪洗脸,郁郁寡欢,让土皇帝无可奈何,不知该怎么做才能赢得美人儿的欢心。就在这时,宫墙外隐隐约约传来葫芦笙调子的声音,白花就知道张山找自己来了,禁不住一阵欢喜,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土皇帝见美人儿终于笑了,心想,这是什么器乐呀,美人儿竟然喜欢,就赶紧吩咐随从传器乐班子进来。
这是一群黑衣黑裤黑包头身披黑羊皮头饰箐鸡彩羽吹奏葫芦笙的山里人,领舞者即是张山。遵照土皇帝的命令,他们在大殿上围成圈,边吹葫芦笙边起舞,忽儿像斑鸠捡食,忽儿像苍蝇向后搓腿,忽儿像猴子望月,忽儿像老牛犁田……简单近似于“安得勒勒安得安得勒勒”的旋律,夸张如嬉戏般的舞姿,招引得土皇帝笑得前俯后仰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聪明的白花见状,计上心来,对土皇帝说:圣上如此高兴,何不如跟领舞者互换装束与民同乐?难得美人儿主动跟自己讲话,土皇帝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于是,张山换上皇袍成了土皇帝,坐到白花身边;土皇帝换上彝装成了张山,吹着葫芦笙领舞。于是,假皇帝借口领舞者葫芦笙吹得不好,舞跳得乱七八糟,说是故意捣乱,一声令下,躲在暗处的刀斧手就把真皇帝拖出去砍了。事后,张山与白花也找机会带着伙伴们悄悄溜出皇宫,回到自己的家园,回到亲人的身边。
为了纪念张山和白花,后人把每年的立秋日确定为葫芦笙节。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山区彝族群众欢聚一起,举行祭祀活动,吹葫芦笙跳葫芦笙舞,同时进行物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