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茎基腐病
【病害名称】巴戟茎基腐病
【病 原】巴戟茎基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和命名存在不同的看法。福建曾报道本菌为Fusarium oxysporum var. redolens Wollenw. (尖镰孢霉芬芳变种); 戚佩坤(1994)确认本菌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只侵害巴戟,是尖孢镰刀菌中一个独立的专化型,学名为F . oxysporum Schl. f. sp. morindae P. K. Chiet Shi
【为害症状】病菌主要为害巴戟的茎基部和根部,通常茎基部先发病。发病初期,茎基部皮层出现褐色小病斑,随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的水渍状大斑块,茎皮纵裂,溢出褐色粘液,茎叶自下而上逐渐变黄,病株茎基部和根部维管束变褐色,不久部分枝条枯萎,叶片脱落。后期茎基部皮层和肉质根腐烂并与木质部剥离,其维管束破碎变黑色,这时地上部分茎叶全部雕萎枯死,植株死亡。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可见白色霉状物。
在茎基部受害后,如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病菌蔓延快,茎叶可在短期内全部萎蔫,叶片保持绿色,不易脱落。
【防治方法】农业措施:①培育无病种苗。采用种子育苗的,播种前应先进行种子消毒;采用剪枝育苗的,应在无病田选取,若在病区剪枝,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泡插条12~24h;②合理施肥。氮、磷、钾肥要适当配合,并可适量增施一些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酸性土中,可适量施用石灰,以减轻病害发生;③加强田间管理。巴戟田应选择有一定荫蔽的缓坡地,以利于排水和避免地表温度过高而灼伤茎基部;田间管理时应避免锄伤、碰伤植株,以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若发现重病株应在晴天拔除烧毁并在病穴及其周围撒一些石灰消毒。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1:3的石灰和草木灰混合撒施于根际地表面,也可用0.8%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800倍液喷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