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沱
朱沱,有正史记载的历史已有近1400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江津县而设万春县(县衙在今朱沱汉东城遗址),武德五年更名万寿县(管辖半径达到今璧山县境)。随唐而兴的万寿县,于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撤县而并回江津县,原县衙及周边地区成为江津的一个乡——汉东乡。明代更名思善,清代更名五福。“湖广填四川”时,因迁来移民朱姓居多,他们依山傍水而居,他们聚居的地段(今朱沱老街——新民街及其以下地段)江流回漩,有一泓浩大回水沱,人们称之为朱家沱,简称朱沱。朱沱便由此而得名。
1979年4月,朱沱划归永川县。当年,永川县人民政府将朱沱汉东古邑遗址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将汉东遗址所在地的新民村更名汉东村。2003年11月,原江津划入永川的朱沱区整体归并为朱沱镇,幅员面积 127.6平方公里,人口8.24万,场镇面积1.98平方公里,场镇人口2.1万。从此,朱沱,成为了永川市第一大镇,重庆长江上游第一镇。
全国性的大规模撤乡并镇以后,朱沱已成为名符其实的重庆长江上游第一镇;重庆将永川规划为大城市之后,永川又将朱沱规划为永川南部的港口小城市;一向缺水的永川城,已开始将耗水量大、运输量大的火电厂等企业和新上项目向朱(沱)松(既)江岸转移;1000吨级的重庆长江上游第一港——重庆永川(朱沱)港区,已正式立项运作;重庆市规划建设的“二环八射”城市交通项目中,永川朱沱跨江大桥已醒目地标上了蓝图……
朱沱的文化如同奔流不息的长江之水源远流长。有人说朱沱兴于水也衰于水,然而,几千年来,朱沱人对水的眷恋却始终没有改变。在万里长江上,一处名为“桌子角”的险滩将长江拦腰截断了三分之二,让奔腾不羁长江水在此有了迂回和徘徊。洪水时,“桌子角”只露出一线石脊,人称“石龙过江”。滚滚而来的江水在“桌子角”的上游形成一个巨大的回流,在回流的冲刷下,“桌子角”前端形成了一泓宽而深的水沱,这就是长江上有名的朱沱。
朱沱为往来于江上的大批船只提供了一个大而深的天然的停泊港口,它东距江津、西离泸州、合江均为120里,船行至此正好停靠歇息整顿,占尽地利。因此,自古以来,朱沱就是交汇巴、蜀、黔的黄金要道。来往朱沱的船只繁多,以商船为主。有江津白沙等地的“揽载船”,有官方的盐船、米船,另外还有装运大豆、生猪、高粱的船只。朱沱码头分上码头、中码头、下码头和新码头。每天至少有五六十只大船停靠,最多时可达上百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