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小峰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出生年月 : 1945-12
性别 : 男
学科方向 : 生物物理
教师简历:
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数理部理学硕士。1999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电子科技大学,现工作在生命科学院。现是学校生物物理学科, 电磁生物学和生物电子技术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兼湘潭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兼职教授、纽约科学院成员、美国科学促 进联合会国际成员、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员和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的客座成员与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及国际一级杂志:“物理评论和物理评论 通讯”(Physical Review and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评审成员等。1994—1995年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和国际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与访问,1996年在斯洛伐克科学院 和捷克Palacky大学工作与访问,1998年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和意大利国际物理中心工作与访问。2002年和2003年2月—4 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和访问。
教师简介:
1987年和郭柏灵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非线科学的专著:《孤立子》。1994年由重庆出版社基金资助出版了123.5万字的学术专著:《非线性 量子力学理论》。2002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了130万字的学术专著:《孤子物理学》。2003年将在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出版专著《Quantum Mechanics in Nonlinear systems》。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近230篇论文。96与93和2000年关于“非线性量子力学理论” 和”生命系统中的孤立子运动理论” 与“生物能量传递的新理论”获国家部委和省科技进步一、二, 三等奖,有些多次获省、市科协及学会与学校的优秀论文和著作奖。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和报告论文达70篇。多次承担国家、省和学 校的重点课题。就论文和著作的引用情况而言,被“SCI” 收录47篇论文, 被引用的论文数有367篇次,其中,1999年度为35篇次,2000年度为53篇次,2001年度为175篇次,2002年度为45篇次。据我国权威引 文统计部门(CSCD)1998年公布的消息,其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被人引用数在1997年度为87篇次,在各门学科和众多学者中在全国排名第七位,但就生 物物理学科而言排名第一位。从CSCD2001年光盘得知其论著被引用数为389次。在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的个人论文按P因子总和排名中, 1999年为第4位,2000年为第1位。
其主要研究成果是:1.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和建立较完整的非线性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将现代科学基础的量子力学从线性领域推广到非线性领域,用中文出 版了《非线性量子力学》一书,并将用英文出版《Quantum Mechanics in Nonlinear systems》。2.提出和建立了较完善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新理论,在国内外发表五十多篇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重视,许多人来信索取论文 和发表评论, 被一些人称之为Pang\"s理论。评论人员在评论中称我为:“obviously a distinguish authority on soliton in molecular crystals”。3.提出和建立了开放的、具有自组织结构的非平衡生命系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相互变化的新的热力学关系及氢键高分子和生物分子系统中 质子传递的新理论和生物光子发射的理论。4.对红外和微波的生物效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和揭示了红外和微波的热和非热生物效应的机理和特征以及磁 化水的机理。
我们一直工作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与物理学前沿和交叉领域。当前我们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性和功能; 电磁场,红外,激光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基因调控,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及生物传感器和红外染料材料在生物上的应用以及分子生物学中的药物的分子设计 等问题,承担过多个国家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一个很好的研究群体和很好的实验设备.当前招收?士生的研究方向有: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结构的分子设 计;2、电磁生物学及生物芯片技术;3、红外生物成像和生物信息学;4、基因学和基因调控、诊断和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