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

谯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
中华药都谯城位于亳州北部,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公顷,人口130万。她从商城王建都开始,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闻名遐迩.1986年撤县建市,2002年成立亳州市谯城区。全区辖26个乡镇和3个办事处,共有党员36280多名,所属32个党委,59个党总支,1600个党支部,3706党小组。2002年,在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不利的情况下,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1.17亿元,财政收入11.67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157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9元。全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运行呈良好态势。
谯城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三朝古都”名扬海 内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灿若星晨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近百人,有一代圣君商汤;有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枭雄曹操;有中医外科鼻祖华佗;有"天资文藻,博文强识"的魏文帝曹丕;有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有在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侯渊.许褚等;还有代父从军的孝烈将军花木兰;有中国道教上声益极高,被宋太祖称为"希夷先生"的陈抟 ,此外唐代著名悯农诗绅,画家曹霸,<<牡丹史>>的作者薛凤翔,清代大书法家梁献也都生于亳州.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文化,给古都亳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其中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一般文物古迹150处,丰富的人文景观成为亳州重要的旅游资源.
亳州市谯城区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涡河水运直抵苏杭,604,105国道交叉穿越,商丘,阜阳民用机场据谯城区仅百里之遥,全区城乡全部开通程控电话.谯城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烟,酒,药,桐是谯城区的四大经济支柱.饮益国内外古井贡酒出产谯城区古井镇,谯城区盛产中药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坐落在谯城区。
古城历沧桑,今朝更美丽。地级亳州市的成立,为谯城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历史,已为谯城起跳搭好踏板;时代,正为谯城腾飞备足后劲。春风浩荡催人进。
谯城简介发源于黄河南堤脚下,从一条不起眼的涓涓细流逶迤前行,涡河在中原大地上一路东南,积蓄,接纳,汲取,汇集,当转弯向东,水面变得开阔而又从容、博大而又内敛、宽厚而又秀丽的时候,这便是进了亳州,入了谯城。
就像涡河流入亳州,首先流入的是谯城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亳州,在浩渺烟波中泛舟而来的首先也是谯城
在时间和地域的坐标系上,谯城和亳州很长时期是一个基本重合的概念。亳州的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谯城的历史:诸多精彩的剧目,在谯城这片土地上鸣锣上演;一些重要的人物,在谯城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历史遗留的几多珠矶,在谯城的街巷房舍、田间地头依然静静地闪烁。
从“亳”到“焦”,从“谯”到“小黄”,后又回归于“亳”,谯城不同年代的称呼折射着历史的变迁,让人感受着时局更迭的车轮在谯城的土地上吱吱呀呀地转动。
三千七百年前商汤在此建都,尽管后又迁至别处,但谯城从此有了南亳之称。周初,这里属焦国,《通典》记载:“周初,武王克殷,封神家农之后于焦”。春秋时期改属陈国,境内有焦、夷二邑,焦邑故址在今谯城城内,夷邑故址在今谯城区城父镇。后来,楚伐陈,楚平王筑谯城,改焦邑为谯邑。“谯”字从此升起在历史的星空。
秦朝统一中国后,置谯县。到西汉,国家分为十三个“刺史部”,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东汉时,豫州刺史部置于谯,谯县成了当时“部”的行政中心所在地。
三国时期的谯城可谓是“风光无限好”。鉴于其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也由于它是曹魏皇族故里,谯被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五都”,其地位相当显赫。
西晋,谯为谯国治所。南北朝时期,谯更名为“小黄”。北周大象元年(579年),“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原兖州改为亳州,州治所仍设于小黄,“亳州”之名始见于此。到了隋大业二年(606年),亳州又改为谯郡,小黄县亦复名谯县。
或许,“谯”和“亳”两字都有着别致的含意和厚重的底蕴,以至于古人在取舍时有点左右摇摆。隋唐时期,谯城又几次更名,或亳州,或谯郡。唐开元年间,亳州被列为“天下十望州”之一。明初,亳州降州为县,隶属颍州。弘治九年(1496年),亳县又升为州。清初,亳州隶属江南省凤阳府。民国元年(1912年)亳州改为亳县。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1949年2月市、县合并,恢复亳县建制,隶阜阳行政公署。
及至2000年,地级亳州市成立,原县级亳州市称谯城区,。这样,“亳”和“谯”两个字就像心仪已久但未曾谋面的朋友,告别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回,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终于同台亮相。
历史上,战争如同一个忽明忽暗、忽远忽近、忽熄忽燃的火把,不时地照映着谯城的土地。
谯城是军事家的“加油站”。三千七百多年商成汤王在此定都,发展生产,繁衍人口,为军力强大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扩充力量。公元209年,曹操“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淝水,军合肥。”(《魏志·卷一》)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发生了《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张辽威镇逍遥津”的历史故事。而东晋时期,名将祖逖北伐时,也曾于谯休整,练兵,为之后大胜积蓄了力量。
谯城也多次见证了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由于一时难以夺取北面的彭城(徐州),便占据谯县;隋末朱粲起义,爆发于谯郡的辖地城父;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首先占领的重镇就有谯城(当时称亳州)。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占据过亳州。清末,太平军将领林凤祥北伐时曾取道亳州。至于元朝刘福通拥戴韩林儿称帝,立国号“宋”,以亳州为国都,到次年元军攻陷亳州,谯城更是目睹了一场农民起义生与灭、壮与烈的全过程。
明灭的烽火闪耀着历史上的谯城,为这片土地增添了阳刚与豪放之气。而历史是一部多幕剧,当行军疾驰的马蹄声与厮杀声刚刚远逝,羽扇纶巾、手捧经卷的文人智者,伴着涡水如鳞的波光又不时地在这条文化河流的岸边踏歌行吟。
循着老子如钟如鼓、如丝如竹的讲学的声音,前来问礼的孔子下车踱步走来,为谯城留下了一个动人的传说,为历史留下了一段飘逸而深刻的经典对白。
曹操父子们用满怀的诗情醮着家乡的酒香,在涡河岸边发古思今,灵感如河水源源涌来,在中国文坛唱响了让人肃然的建安风骨。
唐朝李绅即便走进了长安城,仍然忘不了家乡父老乡亲对他的熏陶,悯农情节和他的悯农诗千百年来扣动着人们的心弦,使他在京城赢得了让人侧目的声誉。
被宋太宗赠号“希夷先生”的陈抟,秉承老庄遗风,修身悟道,超然出世,至今谯城“希夷故里”的老农们还能说出“十里荷花出陈抟”、“五龙听经”的传说。
还有明朝进士薛蕙,因勇于直谏被贬还乡,在城南筑“常乐园”,徜徉在自己种植的牡丹丛中,享受着与花韵书香为伴的隐退之乐。其侄薛凤翔所著《牡丹史》,则成为中国园林花卉著作中的一枝“书中牡丹”。
还有笑傲于山林清风明月之间的江南名士吴楚奇,寄情于翰墨丹青品茶试砚的书法大家梁山献……
谯城的文人雅士就像涡河中闪动的鳞鳞波光,层叠不穷,生生不息传递着河流的美丽,涤荡着后人的心灵。他们从谯城的土地上获得了无尽的灵性启迪,又将温文尔雅、醇和达观的品性还给了这片土地。
风流未被风吹雨打去,历史的沉香在谯城的空气里依然清新袭人,伴着每天新鲜的阳光和车水马龙的声音,涵养着这个城市的精神,温润着这个城市的气质,谯城的脚步也因此显得更加有力,从容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