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

季康子(?—前468)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姓季孙,名肥,康为其谥号。鲁国大夫,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鲁哀公七年(前488),鲁、吴会于曾(今山东苍山西北),吴令鲁用百牢(牺牲,周礼最多十二),鲁被迫遵行,他不赴会。
吴太宰伯(喜否)召之,他使子贡拒之。
又伐邾,纵师虏掠。
十一年,齐攻鲁,他使冉求率师却之。迎孔丘返鲁;后与孟武伯共迎鲁哀公归国。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翻译: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你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你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