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刘勇编著

ISBN:10位[730307919X] 13位[9787303079193]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定价:¥48.00 元

编辑推荐本书是一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崭新教学理念编写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它清晰而详细地叙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从1917年前后到1949年间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其间各种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成就,深入阐发了现代文学的思想文化含蕴。本书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广大学生阅读、鉴赏、分析和评价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及文艺现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服务于当代的文化事业。

本书的撰写者都长期从事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既有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长,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本书显示了以下的突出特点:

首先,全面系统地覆盖了现代文学所有的重要领域,无论是对作家作品,还是社团流派,以及文学论争,都进行了应有的评价。尤其是以往一般现代文学教材忽略的通俗文学创作部分,本书亦给予了客观详细的描述和评价,强调了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并存及其实际影响,这也与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保持了应有的沟通和衔接。

其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点、线、面结合,追求叙述历史的深度和力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直实形态。这体现了我们体例编排上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力图在相对简约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完整的面貌,其中包括对现代文学发生过程的描述以及上述提及的对通俗文学存在价值的关注等等;同时又尽可能地对相关内容按照历史时段或文体的分类加以相对集中的介绍和论析。以我们的体会,作为教材,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教学层面的实际操作。

目录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第一章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晚清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变革

第二节报刊与新小说的繁荣

第三节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新青年》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五节外国文艺思潮的引进

第二章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

第一节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

第三节现代小说的全面创新

第四节新式散文的应运而生

第五节话剧品种的逐步引人

第六节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第三章鲁迅

第一节生平与思想发展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第三节 《阿Q正传》

第四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

第五节 《故事新编》

第六节杂文创作

第四章茅盾及文学研究会

第一节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

第二节 《蚀》与《虹》:茅盾写实风格的初成

第三节 《子夜》: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第四节 《腐蚀》:茅盾小说风格的深化

第五节茅盾短篇小说及散文等创作

第六节叶圣陶与王统照的创作

第七节冰心与许地山的创作

第八节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其他作家的创作

第五章郭沫若及创造社

第一节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第二节郭沫若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第三节 《女神》: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第四节 《屈原》:对历史的再创造

第五节 《沉沦》:郁达夫自叙传的抒情小说

第六节创造社其他作家的创作

第六章 “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

第一节新诗格律化及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作

第二节 “语丝文体”及周作人等的散文

第三节冯至与浅草一沉钟社

第四节李金发与初期象征诗派

第五节早期乡土田园小说的兴起

第七章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

第一节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的成立

第二节蒋光慈等人的早期革命文学创作

第三节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

第四节各具特色的左翼小说家

第五节左翼诗歌的蓬勃兴起

第八章巴金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历程

第二节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与巴金的创作

第三节 《家》:悲愤的控诉与青春的赞歌

第四节 《寒夜》:多重内蕴的人生悲剧

第九章老舍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历程

第二节 《骆驼祥子》:庶民文学的典范

第三节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第十章沈从文与“京派"

第一节 “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

第二节牧歌:沈从文小说的美学至境

第三节散文创作:情绕湘西

第四节其他“京派”作家

第十一章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倒作

第一节刘呐鸥与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

第二节施蛰存、穆时英对“新感觉”的深化

第三节李动人及中国的“大河小说”

第四节张天翼、沙汀和艾芜的小说

第十二章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曹禺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第二节惊天动地的《雷雨》

第三节不同凡响的《日出》《原野》

第四节意蕴深藏的《北京人》

第五节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第六节欧阳予倩与洪深的创作

第七节田汉与夏衍的创作

第八节丁西林与李健吾的创作

第十三章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

第一节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第二节杂文的再度兴盛

第三节小品散文的丰收与危机

第四节报告文学的全面兴起

第十四章抗战文艺运动与解放区文艺运动.

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第二节延安文艺座谈会及解放区文艺的新天地

第三节国统区、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学

第十五章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

第一节艾青:眼中常含泪水的诗人

第二节田问、臧克家等人的探索

第三节胡风及“七月派”的追求

第四节穆旦及“中国新诗派”的崛起

第十六章解放区的刨作

第一节赵树理:真诚的农民作家.

第二节孙犁:开掘生活的诗意

第三节 《太阳照在桑千河上》和《暴风骤雨》

第四节长篇叙事诗和民族新歌剧

第十七章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

第一节张爱玲及其《传奇》《流言》

第二节钱钟书及其《围城》

第三节路翎及其《财主底儿女们》

第四节陈白尘及其讽刺喜剧

第五节 《马凡陀的山歌》等政治讽刺诗

第六节张恨水与通俗小说的发展

结语 从文学史到学术史

附录 中国现代文学大事年表(1915―1949)

后记

---------------------------------------------------

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程光炜等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

版次: 2

页数: 428

I S B N : 9787300078342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学 >> 文学理论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二年来本学科“重写文学史”的成果之一。在此期间,曾有《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多种文学史著作出版,另有一些文学史著作也在计划出版之中。这些情况,都说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本身的活力和文学史观方面的变化。社会变迁和历史意识的调整,促使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资源、社团杂志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对它的“重评”,不光在一般平面上展开,而且也在多种侧面上立体地展开,以至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外部研究”,越来越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教材坚持一贯的叙述风格,即不是居高临下的叙述姿态,那种带有“教训”意味的为文风格,而是以一种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展开对各种文学现象、创作和作品的细致叙述,以一种力图逼近文学史真实的态度,跟阅读者一起“重回”文学史“现场”,在掌握必要的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学的美的享受。为体现上述效果,本书还对一些插图作了调整。

目录

绪论

上篇(1917——1937.6)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

第四章 多种小说形式的探索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建立和发展

第六章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

第七章 现代话剧的孕育与进展

第八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

第九章 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

第十章 现代派文学思潮

第十一章 茅盾、巴金及现代长篇小说

第十二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十四章 礼拜六派的通俗小说

下编(1937.7——1949)

第十五章 战争时代文学的书写和选择

第十六章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第十七章 张爱玲、钱钟书及沦陷区作家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二十章 国统区的历史剧和讽剌喜剧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的长篇小说

第二十二章 都市通俗文学的新局面

第二十三章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第二十四章 戏剧、诗歌的新天地

第二十五章 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