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九华山旅游风景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九华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境内,观赏面积40余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8个景区,近百个景点,是豫、皖、鄂三省交界处方圆几百里内知名的旅游胜地。

九华山旅游风景区森林覆盖达95%以上,并有多处原始森林,整个景区主要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自然山水为基调,形成禅茶竹三位一体的景观特色。

重修扩建后的妙高禅寺,金刹梵宫,琼楼玉宇;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等殿堂隐于竹林,烧香拜佛之香客络绎不绝,寺院终日烟雾缭绕,梵音阵阵。禅寺四周云雾成烟,长林绿暗,松高石瘦,涧远泉出。

妙高禅内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层高达23.64米,是豫皖交界处最雄伟、壮观的佛教圣堂。供奉的三尊大佛,通体高度达16.66米,被誉为中原第一大佛。

关门山水库位于妙高寺北边,水库的形状,从山上看去像中国的台湾岛。水库岸边风景秀美。水库修于1975年,截羊行河的东支流而成,羊行河古名杨行密河,因源头山上有杨行密庙而得名。杨行密为固始籍的唐代历史名人,曾在南方建立“割据政权”,号称“吴王”。

千亩秀竹新篁摇曳,万顷梯茶随风荡波,真可谓:春来观花一山茶,夏往避暑一山阴。秋览枫叶一山果,冬赏雪景一山青。

九华山茶场海拔高度近千米,这里群蜂相拥,松竹成林,飞泉润谷,芳草吐香,所产“九华山”牌绿茶,朝夕吸纳高山雾露之滋润,独吮奇华异草之灵气,汤色碧绿,回味甘爽。同时由于高山气候之缘故,昼夜温差大,而方圆百里人烟稀少,茶园无病虫害,无农药和工业污染,是天然有机生态茶园。

九华山旅游风景区地处两省五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景区紧邻宁西铁路、312国道和沪陕高速,交通非常便利。星级标准的九华山庄,设施完善,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是人们旅游观光、寻根谒祖、休闲渡假的绝佳场所。造化钟神秀,身临其境,方知其美,其幽,其雅。九华山风景区是您参禅、拜佛、听竹、品茗的好去处、热诚期待八方宾朋的光临。

在河南省固始县城东南45公里处的陈淋子镇九华山上有一座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重点寺庙——妙高寺,它以其渊源绵长的佛教文化在豫皖鄂三省交界处声名远播。

固始九华山是大别山北麓一个风光奇异、景观独特的山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妙高寺就坐落在九华山的半山之中。相传,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金地藏),在卓锡安徽九华山之前,曾在妙高寺传经布道多年。因此,佛门把安徽的九华山与河南的九华山相提并论,故世人有“东九华、西九华”之说。妙高寺前有南天门,后有华岩寺,鹿鸣庵和地藏王府相辅为左右两翼,巧妙的构成一处“三院一体、僧尼合寺”的佛门圣地。

妙高寺始建于隋末年间。在距妙高寺东北1000米处,有一片高僧塔林,高僧塔林的塔铭有这样的记载:“大清顺治四年,竺启师卓锡入山有诗云:“策杖欣逢主道场,堪怜名利含虚荒;树缘萝挂谁芟蒂,灶破烟消莫问粮;漫荆蓁开月径,且敲石火续灯光。迩来似有回春意,野草闲花透色香。”竺启师卓锡于大清顺治四年(公元1688年),为妙高寺第三十六代住持,每代以30年计,为1080年。可见,古寺距今已有1390余年。

鹿鸣庵的历史当追溯到600年前。寺内现存的大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制作的庵碑碑文曰:“粤自大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我佛如来倡教东土,是由建寺(指妙高寺)崇祀,历唐宋元明而香火不衰……又号鹿鸣庵者,邑民申家福也。家福夫妇年老无子并远门近亲无可继之人,因投固陵南乡妙高寺为僧,其居一室改为庙宇,即将所有亩产入庙,作香火之资,而徒子法孙日焉……,由家福以迄于今相传近十代……”按碑文推算,大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以前,申氏夫妇入寺入庵大约在公元1400年前后。自此,开创了妙高寺僧尼合寺的佛门新篇。

妙高寺占地22000亩(包括耕地),原房114间半,由山门、东西耳房、大雄宝殿、地藏王府、配殿等建筑组成,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吸引了无数高僧鸿儒,大心居士,十方长者,善信人等,同发菩提,祗颂佛事。几经战乱,妙高寺现仅存房屋18间,房屋面积360平方米,为明清建筑,前殿建筑为石基,青砖灰瓦,殿堂含廊,廊前四根木立柱上镶嵌着精美的大型木雕,正中两根立柱上,倒爬着一对雄狮,左边的一个利爪搂绣球,右边的一个双臂护幼狮,它们昂首挺胸,巨头卷毛,隆鼻暴眼,利齿外露。两边依墙的木立柱上倒卧着一对怪兽。它们肌肉突出,阔面大耳,鹰勾似的利齿伸出唇外,令人望而生畏。四只神兽的背上各骑着一个武士,他们威风凛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内檐带暗卷,迭檩重梁,双龙进洞的顺方,精雕了龙凤、花鸟图案及“文王访贤”、“太公钓鱼”等历史人物形象。檐高丈四,斜封着锦纹花砖,一层层重叠,飞出檐口,脊上排出双龟纹的花板子;脊两端伫立着一对鸱吻。台阶上,朱漆大门两旁,有一对雕琢精美的石鼓,门上方“妙高寺”大匾悬挂正中,楹联:“枫鸟松竹皆成佛事,诸恶莫论众善奉行”。苍劲挺拔,古风依然。

在妙高寺周围还有南天门、放生池、迎佛台、得儿窝、高僧塔林等人文自然景点。南天门在寺门正南方,相传唐王李世民有一年在此打仗兵败遭敌人追杀,便策马奔向妙高寺。在寺门前得四位武僧拼死相护,遂转危为安,李世民登基后,便钦命在此栽下四棵松树以示纪念。四棵古松几经遭毁,现仅存一棵。冠如华盖,傲然屹立。由南天门而上,便到了放生池,相传,这里每年有数千条鱼乘云雾而来,且每条都是红颜色,故有“飞来池”之称谓。距放生池十多米处,有一巨石形成的钱眼,俗称“打儿窝”,前来寺院敬香献果的善男信女们,都来这儿投掷。投中者即可心想事成,获得菩萨保佑。在寺院东方,有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石壁,名为“迎佛台”。有香客在此立房一间,终年香火不断。据河南省古建研究所专家牛教授向我们透露,当年妙高寺被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缘于妙高寺独特的塔林。妙高寺的塔林有二处,一处在寺院东侧,称比丘尼塔林;一处在寺院东南一公里处,称高僧塔林。其塔林的风格有异于嵩山少林寺塔。从塔的造型和塔身的莲花上探讨,是隋唐建成,且与藏传佛塔相似,为考证寺院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比丘尼塔林中,有一通清乾隆年间立的墓碑。碑上方有一个醒目的“佛”字,下行小字:“十方僧尼二普同塔”,经过辨认,系“宗持寂光灵骨”、“戒待运空灵骨”。僧尼合寺亦为奇观,而僧尼合塔更为佛门弟子之罕见。

妙高寺海拔599米,四周翠竹环绕,云雾成烟,长林绿暗,松高石瘦,涧远泉出。新篁摇曳,时间万竿之烟雨;镜面无波,长留千载之幽魄。野路如带,田畦如梯,鹰往鹭来,树穷花出。上有万亩梯茶,“九华山”牌信阳毛尖享誉神州,下有碧波万顷的“关门山水库”,泉水清洌甘甜,还有百亩桃花岭果园和环抱山川的翠竹枫林,一年四季景色各异,蔚为壮观。站在寺庙门前,脚下群山蜿蜒,远眺层峦叠嶂,案山分明,豫皖两省的界河——长江河犹如丝带在山脚缠绕而过,此时此景你不能不叹服古人选建寺庙之独特。

妙高寺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明《嘉靖固始县志•艺文篇》记:“俱明佥事朱冠写诗称赞:古寺驰名已有年,追随今喜得参禅。报宾童子钟初动,习静僧人榻已穿,打坐我便松下石,奋飞鹤避竹间烟,出门便落风尘里,何幸山房借一眠”。妙高寺为历代皇王虔诚礼拜之地。秦王李世民登基后,曾下令扩建;南朝后主陈叔宝胞弟陈叔季——智能大祖曾任住持多年,明永乐三年(1105年),据嘉靖《固始县志》记载,海云大师曾重修妙高寺。在现存庙碑记载,大清乾隆皇帝钦命立碑巩固。寺内现存的“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碑文中镌道:“特授固始县正堂加五级记录,二十四次记大功,十次卓异侯升……。”这位护寺有功的县令,被乾隆皇帝多次加官进爵。

妙高寺属禅宗临济宗之临济刹一脉,下领九连庵、马家庙、青山寺、万福寺、法华寺、万年庵、圣塔寺等7座,分布在固始张老埠、祖师庙、陈淋子等乡、镇和安徽霍邱县等地。从清顺治四年(公元1688年),竺启大师卓锡妙高寺,妙高寺作为临济宗之临济剂的重要寺庙,宗谱是:“祖道明宗正,戒定复慧源,妙姓真如诲,慈济广宏传,机灵心大悟,义圣理周全,若问玄中指,长空月皎然。”目前已传至第20辈“传”字辈,若累加竺启大师前36代,妙高寺自建寺以来,已传了56代。在煌煌千余年历史长河中,虽几经兵灾破坏,但妙高寺则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渊源,在豫皖鄂三省交界地带独树一帜,历唐宋元明清至今而香火不衰,成为豫皖鄂三省交界、方圆几百里内重要的佛教圣地。

妙高寺参考资料

http://bbs.gushiren.net/thread-473-1-1.html

溯源“长江河”▼▼

在西九华山风景区的西侧,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之为小长江的河流——长江河。

长江河深深地藏在大别山的嶍皱里,默默地流淌了千百万年,哀其不怨,怒其不争,花开花落,冰封雪融,穿越茫茫时空。用生命的久远抗衡着日益喧嚣的世俗,向人们展示着天精地华和古朴纯真。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我逆流而上,再一次地踏入长江河。站在石门口,看长江河水滚荡着跃下石门,汇入滔滔史河,长江河也在此匆匆结束它的行程。不由得抬头仰望矗立在眼前壁立千仞的石门,感叹它的雄奇与神密。寻觅着一代君王曾经留在这里的墨迹。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来到长江河岸一户朱姓农家,正午十光,朴实的山民见有客自远方来,热情接待。结网长江河,捕来长江河鱼待客。鲶鱼做汤,白燕子鱼煎炒,乾隆皇帝食之,汤鲜肉嫩,细腻滑爽且又无刺骨卡口之忧,龙颜大悦。问此河之鱼缘何如此奇特,农夫曰:此鱼以石门口为界,石门以下鱼皆刺长骨硬,石门以上鱼皆骨刺细软,肉皆鲜嫩细腻。究其原因,传说在长江河源头有一地方叫白龙潭,此处水深数丈,终年碧波荡漾,既便是山洪暴发,惟白龙潭水清可鉴人,世人以为奇。而白龙潭之鱼更是不计其数,且身个均匀,成鱼长短十至十五厘米皆不再长,长江河鱼皆出此潭。河内之鱼品种繁多,以白燕子、花翅膀、麻女子、黄扁头等为主,若家养之鱼误入长江河,久之便也骨酥刺软。乾隆黄帝回到京城,对长江河鱼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就赐碑一堂。上书:只准网打钩钓,不准锤砸药闹。碑高一米五,宽一米,厚二十公分,立于石门口。从此、长江河鱼被列为贡品,每年进贡给乾隆黄帝食用,后历代沿续。只可惜此碑毁于文革,若能再现,作为历史文物和保护自然资源 ,对后代既是丰碑也是警示。

进入长江河河谷,两岸青山对峙,河谷时而宽疏坦荡,时而狭窄壁逼。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的丰水时节,乘一叶扁舟漂流而下,你一定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受。沿着曲曲弯弯的河道一路寻觅,河床裸露着,大大小小的卵石挨挨挤挤着,寻不见半片沙滩。河水潺潺,穿梭于卵石间,让人们想到洪荒与远古。

富金山抗战史

中国守军奔赴河南战场抗击日军

(核心提示) 岁月无痕悠悠去,历史有情记功勋。1938年在固始县的富金山,中国守军以劣势装备痛击日寇,创造了阵地防御的成功战例,为抗战历史谱写了一曲民族壮歌。

【遗骨见忠诚】

“那场仗打得惨啊!喏,这就是埋葬阵亡将士遗骨的万人坑。”

夕阳的余晖下,今日的富金山一片宁静祥和。鄂厚松老人佝腰站在富金山下后冲村的一条无名河沟内,回忆当年自己见证的富金山阻击战时,满怀骄傲地说:“我们中国士兵英勇啊,71军军长宋希濂带领将士,在富金山一带重创日军。”

1938年9月,日本荻洲立兵师团(第13师团)由长江北岸进攻武汉。第71军军长宋希濂率部埋伏在大别山北麓的固始富金山一带,奋力阻击敌王牌13师团。

“中国士兵就住在我们村子里。”鄂厚松老人当年10多岁,对中国守军奋勇杀敌记忆犹新。

给记者领路的固始县陈淋子镇政府秘书、当地有名的青年作家赵家利指着满山苍翠的树林说:“老人们说以前这里满山战壕,战壕里到处都是炮弹壳、尸骨。抗战资料显示:第71军将士浴血奋战10天,未失一寸土地,重创荻洲师团。中国守军装备低劣,伤亡不轻。仅宋希濂起家的‘老本’第36师,就由参战前的1万余人,锐减到八九百人。”

“遗憾的是,我们英勇的中国抗战勇士,至今也没有一个墓碑。”陈淋子镇街上的居民李显根说。这个同样见证了抗日战场的老人,决定自己出资为万人坑竖碑立传,并计划在8月12日前建成。“不能让勇士们的爱国英魂没有归宿。我要让从这里经过的人们都知道日寇的疯狂、知道我中华民族的伟大。”老人说。

当年的战场,如今变成了生态旅游风景区。在一处壕沟前,赵家利介绍说:“宋希濂军死守富金山的第九天,宋美龄来了,她套着士兵军装,沿着战壕一路慰问、鼓励一线将士,极大地振奋了军心。而今青山依旧,斯人已逝,他们的精神,会彪炳千秋。”

【阻敌十昼夜】

1938年4月,日本决定在徐州会战后实施武汉作战。7月4日,日军决定以冈村宁次第11集团军为主攻,溯长江西进;以东久迩宫稔彦王第2集团军为助攻,沿大别山北麓进攻。

8月22日,日军第2集团军在合肥集结后,兵分两路进攻大别山麓:北路第10师团自合肥向六安、河南光山、信阳进击;南路以第13师团沿安徽霍山至河南商城一线向武汉北面推进。8月末,日军攻陷六安、霍山。9月2日,直逼大别山峡口的富金山。

富金山位于固始南部史河南岸,当叶(家集)商(城)公路要冲,东连六安、合肥,西通潢川、信阳,山势险峻,第71军宋希濂率部严阵以待,决心在此阻击日军。

9月2日上午10点,24架日机飞临富金山,狂轰守军阵地。9月2日夜,日军第13师团强渡史河,进攻富金山。宋希濂指挥部队顽强阻击,战斗十分激烈。第71军第36师师长陈瑞河亲率预备队猛烈反击,在敌人面前没有后退半步。两天的激战,日军未能打开富金山大峡口,一怒之下又调来两个大队,会同第10师团希望能从左翼突破富金山阵地。富金山炮声隆隆,终夜不息。宋希濂对守军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狠狠地打!”中国守军炮兵,虽居高临下,却无法给予日军毁灭性打击。

日军第2集团军为夺取富金山,9月7日令正向固始推进的第10师团濑谷支队增援第13师团作战。日军第2集团军还调第16师团支援第13师团。

到9日,第36师连还能开枪的轻伤员算上,仅千人了。宋希濂亲自到阵地上,告诉陈瑞河:“36师要永远站着,绝不能趴下。狠狠地打,弟兄们才能死而无憾。”敌第13师团在叶家集以西的阵地上尽管全力攻击,可在守军的顽强抵抗下,也伤亡过半。

11日,富金山全线遭敌猛烈炮火轰击,战斗极为惨烈,守军伤亡极大。主阵地相继丢失,各部仍在顽强抵抗,虽欲夺回阵地,但已力不从心。日军施放毒气,掩护步兵向富金山突击。守军阵地成为一片焦土,日军扑向西南,包抄第71军后路,守军得到命令,放弃富金山阵地。

整整10天,第71军阻强敌于富金山下,日军的进攻部队损失过半,死伤近万。中国守军也伤亡不小,仅第36师就由参战前的1万多人,锐减到八九百人。整个部队被打残了,但第71军最终阻遏了日军侵略的疯狂势头。

此次阻击战中国守军“以劣势装备,依托有利的地形,彻底粉碎了日军越过大别山、迂回武汉的战略企图,创造了抗战时期阵地防御作战的成功战例。”

抗战时期36师在富金山

36师是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德式师中唯一建制完整的部队,但也因伤亡过重而调江西萍乡进行三个多月的休整补充。1938年5月豫东作战开始后即奉命参战,在开封地区作战中毙敌千余。1938年8月武汉会战中,36师终于不负厚望,创下了整个抗战期间最为辉煌的战功。

9月1日,36师在富金山及800高地展开,与第3兵团其他各部一起构成战线阻击由合肥迂回武汉的日军第2军。

9月3日,日军第13师团在飞机、坦克和炮兵掩护下突破了71军在新集子与石门口的警戒阵地后直扑由36师坚守的71军主阵地富金山。71军军长宋希濂就是36师的老师长,他深知富金山一线是整个战线的关键所在,一旦失守日军将长驱直入,乘36师的身后国军后续部队还在集结之中,还来不及组织有效防御之机直入武汉城下!因此可以说36师在富金山每坚持一天甚至一小时都是宝贵的!从当天上午10时,日军投入第26旅团主力,在24架飞机和全师团炮火支援下,向富金山猛攻不迭,均被凭险固守的36师击退。

日军攻击富金山的兵力从最初的一个联队逐次增加到整整一个旅团又四个大队,在飞机重炮的陆空一体火力掩护下,连日猛攻,36师利用富金山有利地形拼死坚守,与日军反复拼杀,予敌重大杀伤,未失寸土!

9月7日,日军第10师团攻占固始,并以一个联队的兵力南下攻击富金山以西的武庙集,严重威胁富金山阵地侧后。宋希濂立即将军预备队88师523团紧急调到日军南下必经之路的坳口塘设伏,予来犯之敌重创,迫其退回固始。而在富金山正面,日军后续部队第16师团已进至六安以西,第13师团解除了后顾之忧全力猛攻,从9日至10日,不分昼夜猛攻不止,36师浴血苦战,将日军的进攻尽数粉碎。日军第13师团从11日凌晨起,倾全力猛攻。战至9时许,从富金山与石门口的战线结合部突入,36师在师长陈瑞河的指挥下,抱必死之心进行逆袭,官兵奋勇拼杀,前赴后继,与日军白刃搏杀,战况殊为惨烈。36师迭经多日血战,虽得到88师一个团的增援,但在此死伤甚重的时候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击退人数火力均占优势日军的如潮拥进,至下午16时,36师除富金山主峰制高点外,其余阵地全告失守。就在这样的紧急时刻,陈瑞河师长还是组织全师残部实施了最后一次强力反击,虽予日军极大杀伤,但36师所余兵员已不足千人,难以再战,因此宋希濂以61师从富金山右翼发起反击,抢占800高地至庙高寺一线,以掩护36师后撤,富金山至此方告易手。——36师坚守富金山九天九夜,以坚韧顽强的防御迟滞日军第2军的攻击,毙伤日军第13师团逾万人(其中第26旅团长沼田德重少将重伤,其所属四个联队长亡二伤二),为国军赢得了调整部署的宝贵时间,彻底粉碎了日军越过大别山迂回武汉的战役企图。因此9月14日蒋介石通电全国全军嘉奖:“……是则宋军陈师之壮绩,已获得超出之代价,尤其精神上足使敌确认我愈战愈强,抗战精神,历久弥增,令其气短。……”并号召全军学习36师的精神,“各奋英勇”,杀敌报国。宋希濂与陈瑞河双双获得华胄荣誉勋章。而德式师硕果仅存的36师此役从万余人锐减到800人,几乎损失殆尽,为德式师写下了最后的辉煌与荣光!36师里那些熬过了淞沪血战与南京保卫战的百战雄兵基本在富金山拼光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化的德式师最后谢幕是如此的悲壮与辉煌,真正无愧于国家的栽培与重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